前文回顧
他們走著,像夜色一樣優美 -談Federer與Nadal:傳奇
他們走著,像夜色一樣優美 -談Federer與Nadal:毛巾與天才
受到費納這兩個風格如此迴異的完美網球機器所震攝、進而感到失落甚至絕望的網球選手,並不只有Juan Monaco一人。數以百計的職業男網選手,在過去的十數年歲月當中,都有如此體會。這並不僅限於一般選手,就連長年世界排名前十,好比說擁有美麗反手拍的Richard Gasquet,他也有類似感受。Gasquet曾在2015年,澳網開打前,花了好幾天和Nadal一起在多哈訓練,他表示Rafa當時受到背傷困擾,但在訓練時,他的風格與份量,也是異常激烈。
Gasquet說費納兩人的風格非常不同,Federer的球速非常快,他會讓你連呼吸的時間都沒有,你會覺得球在Federer半場一觸地反彈時,馬上就又像子彈般飛過來了,他很快便能拿分;而Nadal,則是球質既重且旋,對手彷彿必須要走過千山萬水才能將球打回去,沒有人有辦法打出Nadal這樣的球。
針對擊球,Nadal自己也說,很多人問他在經過數以百萬次的揮擊之後,對球的控制想必十分得心應手?但實際上並非如此,這不單只是因為選手每天起床後身體的感覺都不同而已,而是精細到每次的擊球,條件狀況都會有異!當對手的球開始朝你噴射而來的時候,球的角度跟速度都不同,是上旋?還是下旋?是偏低?還是偏高?這些差距可能很細微,但都會影響到你身體後續的反應,肩膀、手肘、手腕、臀部、腳踝、膝蓋…等等,牽一髮動全身。更何況還有一些外部因素,好比說比賽當天的天氣、場地的狀況、對手是誰,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雪花一樣,這世界上也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擊球,在每一次擊球的時,你都必須要做出調整,你必須一做再做,一場比賽大概要調整上數十次,端看賽事是持續二、三或四小時,在這個過程裡,你的身體跟精神都像繃緊的弦,而這些燃料都是來自於你平常的練習,你練得愈多,你的感覺會愈好。
運動對一般人的身體健康來說很有益處,但對以此為業的職業選手來說,運動是有害身體健康的。它將你的身體推到極限,推到一般人無法承受的範圍,這也是為什麼職業選手常常會有各式各樣的傷勢,而提前終結職業生涯的大傷也是數見不鮮。Nadal的生涯也受過幾次大傷,也曾讓他萌生退出網壇的念頭,他長年帶著傷病拚戰,但他認為絕大多數的頂級運動員都是如此,除了Roger Federer!Nadal說他必須要做出難以想像的努力,才能讓他的身體適應網球比賽所帶來的、那種扭曲身體的力道,但Federer,他的身體好像天生就是用來打網球的。他的DNA,若照對手Nadal的說法,似乎設計的能跟網球這項運動完美結合,也因此你鮮少聽到Federer傳出重大傷勢,而且他練習的強度也不像Nadal那般強力。或許這真的只能說是練武奇才,當所有選手都得學習如何跟傷勢或痛楚共存時(好比說Nadal膝蓋或腿上的繃帶,就是他賽前重要的準備項目之一),Federer卻好像只是乘著祥雲駕到,輕飄飄的就完成了所有準備功夫。
當然這只是兩人風格的不同,這並不表示在球場上Federer就一定能夠完勝(我們都知道,在兩人的對戰中,從戰績上來看Nadal還是佔優勢的)。在費納兩人的對決中,球迷如果可以閉上眼睛並仔細聆聽,你會發現雙方來回擊球的聲音:沉重、乾燥、快速,那簡直像軍事戰爭,Nadal丟下一顆又一顆的砲彈,而Federer則回以一顆又一顆的攔截導彈(反之亦然)。
在費納兩人對決的早期,法國世界報曾刊登了一張漫畫,在其中Federer穿著燕尾服,一把小提琴正擺在他的肩膀上,傳出悠揚的樂聲,整個畫面非常和諧美麗,他的笑容柔軟又迷人;而Nadal,則被描繪成正揮著一根大棒子,滿頭亂髮的山頂洞人,他的左手臂粗得跟樹幹一樣。
小提琴手問山頂洞人:多麼有趣的一根棒子啊!你用它來演奏音樂嗎?
山頂洞人回答:不,它摧毀音樂!
而經過了這麼多年,我們可以說世界報那幅漫畫離事實甚遠,因為小提琴手有時也會走音,也會爆衝;而山頂洞人並不總是透過大棒子才贏得勝利,他也必然會有美麗的可能……
(下回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