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15/01/02

臺灣足球的百年浮沉(二之一)Football in Taiwan History (2.1)

13個月前,台灣足球真正活字典、歷史博士久保撰寫了【台灣足球的百年浮沉】專題,一共三篇連載,隨著大量史料的拯救、閱讀,久保發現篇幅不太夠寫,於是第二篇連載還分成數段,大量的史料替您咀嚼並整理。...


1949年9月28日落幕的聯勤校際足球賽

  在這段融合與交流的過程,臺灣土生土長的足球員雖少,因應球賽需求也被迫提高個人水準。此時的臺灣足球新秀,大抵來自於世代傳承的足球家風。畢竟他們從小耳濡目染足球這項運動,進而在成長過程不斷精進,甚至昇華為競技型的足球員。最出名的球員莫過於1954年亞運代表隊員,臺北縣蘆洲人的徐徽博,其父徐新祿亦熱衷足球,造就徐徽博就讀英專時,已在臺灣的足球賽中嶄露頭角。
 

請繼續往下閱讀


《聯合報》民國43年10月25日亞運特輯第7版介紹金祿生與徐徽博

  儘管這段期間臺灣本地不乏持續從事足球運動的人,省(市)或縣(市)運足球項目、中學足球賽、國校足球賽亦逐年舉行,造就有些球員提升到競技層級的水準。可是這段時期的足球員養成,仍未脫離日治後期任其發展。若非世代承襲足球風尚的家學淵源,多數學踢足球者的造詣堪稱「渾然天成」。即便在1952至1954年間、亞運開始前的兩年內,我國球員頻繁地與其他國家的代表隊與職業球隊進行球賽,仍是以賽養戰來培養實戰經驗。故而國民政府乃至我國足球的球王李惠堂,在1954年以前多以實戰,作為培養競技型足球員的方法。

  仔細觀察1954年的中華民國足球亞運代表隊,隊職員以居住在香港球員為主體,臺灣地區僅選拔數名球員入內。觀察代表隊的球員名單,真正土生土長於臺灣的球員,僅籍貫在臺北縣蘆洲鄉的徐徵博一人。[1]因為徐祖國、嚴士鑫、陸慶祥等臺灣地區遴選的球員,原是在上海業餘足球聯賽,效力於青白與鐵路等隊。1949年前後跟隨國民政府撤退,經過香港再輾轉到臺灣定居,並繼續以足球為中華民國效力。[2]這類國共內戰造成球員遠走他方的現象,同樣也出現在香港遴選的球員名單,如吳祺祥、金祿生等。尤其金祿生與陸慶祥分別從上海遠走臺灣與香港,且曾一起在中印航空聯隊搭檔踢球,同年中央日報寫著他的戶籍設於臺北縣,卻是以香港地區球員入選1954年中華民國亞運足球代表隊。

(三)亞運兩度奪金的巔峰

  1954年5月1日晚間,我國足球代表隊在菲律賓馬尼拉,以三比二險勝越南。各家媒體從這場賽事之後,便每日關注我國足球隊出賽的消息,進而引起臺灣民眾的關心。當時國民政府重視國際體育競賽,背後是以良好的競賽成績,建立民眾的民族自信心,凝聚民眾對中華民國的認同。即使時隔60年後,6月17日中天電視的「新聞龍捲風」節目,主持人戴立綱與來賓江中博的言詞依然激昂。雖然浮誇的語言或肢體動作,是該節目長期以來的呈現手法。起碼他們敘述1954至1960年我國足球代表隊在亞、奧運表現,並在節目中穿插當時黑白照片與影像,已是近年罕見有台灣足球競賽的影音專題。 影像網址:節目中(點選看影片)穿插當時黑白照片與影像,已是近年罕見有台灣足球競賽的影音專題。


  事實上,棒球被視為我國國球的地位,並非長期不變的鐵則。在1954年的亞運會閉幕前夕,我國的足球代表隊首度奪得金牌,不僅歸國後被當時的蔣介石總統接見,還有多家媒體報導與民眾熱情接機。反觀此時我國的棒球代表隊,成績還在亞洲的亞軍到殿軍徘徊,遠遠比不上足球獨霸亞洲來得風光!此時中華民國亞運足球代表隊,因為球員在1952年至1954年間,頻繁於臺北或高雄進行足球賽,媒體與臺灣民眾有著頗高的共鳴,進而有一家人的認同感。

追加參考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ObrUg5v9WY

[1] 不詳,〈球壇怪傑〉,《聯合報》民國43年10月25日,亞運特輯第7版。

[2] 鄭夏英、吳俊賢、王宏義,〈香港南華足球會對台灣足球發展之影響──以1949~1970年為中心〉,《人文與社會》第1卷第9期(2006),頁243已留意到在臺選拔球員,有四人是從大陸撤退來臺:「但是根據其中所徵選的台灣區選手嚴士鑫、徐祖國、儲晉清、陸慶祥等四人,也是經由香港而來台定居的選手,並非由台灣本地所培訓的」。但是該文頁244表簡化為港籍與台籍不妥,因為隊職員有些原籍上海、廣東等,因為國民政府軍失利而遠離故鄉,並非原生於香港或臺灣,故而只能說是香港選出或臺灣選出。


中華民國故總統蔣介石接見亞運男足代表隊的老照片

  可是到了1956年第一屆亞洲杯足球賽,與1958年東京亞運足球分項,中華民國男足代表隊的遴選結果,竟無任何臺灣籍球員在列。這使得臺灣足球界彷彿置身事外,連帶臺灣各家媒體報導這支男足代表隊出征他國的消息,只當作例行公事般的發個幾則消息。倒是1958年10月25日至31日於臺中市舉辦的第13屆省運,臺灣在地培育的足球員,有了彼此切磋技藝的舞臺。當時新興的電視媒體對省運製作特輯,足球項目也被收入省運特輯,至今仍保存著片段賽況影像。請讀者詳見「第十三屆台灣省運動大會特輯」第11分2秒至12秒之間,即為足球賽況的片段影像...

由媒體報導國際與國內足球賽事的差異,不難了解當時臺灣媒體乃至民眾的感受。

  
原本可以期待1950年代的移民,能夠帶給臺灣足球良性的刺激,而在交流中融合出嶄新面貌。可是我國當局乃至代表隊教練,為了達到體育競賽的成績要求,只得在1956年以後我國足球代表隊成員遴選,絕大多數都以香港球員來出賽。此舉略有臺灣本土足球員水準較低之意,影響了在地培育足球員的未來使命。更無奈的是臺灣社會對這支國家代表隊,只有維繫在「中華民國」這個國家認同感!觀察這支足球隊代表我國二度在亞運奪冠,國內中央日報、聯合報、徵信新聞等各家媒體皆有報導。可是媒體報導的則數與篇幅,遠遠遜色於籃球與棒球的部分,便能了解當時記者乃至臺灣民眾,對於虛假的「為國爭光」,頂多在新聞報導營造官方想要的幾天激情。

  我們欽佩生長於香港的球員們,他們為了「中華民國」這個祖國,付出寶貴的青春歲月,爭取到國際體育賽事的榮耀。可惜從1958年以後,我國足球代表隊所遴選的球員越是以香港球員為主,即便他們披著中華民國國旗出征,只要比賽場次不在臺灣,臺灣民眾乃至愛好足球者越是感到陌生。最終香港的人們把這段中華民國足球代表隊奪冠的歷史,當成香港過往足球榮耀的記憶,臺灣民眾對這足球代表隊毫無認同。諸如2014年3月30日《亞洲週刊》刊載香港記者賴文輝〈為中華民國奪冠的香港足球隊〉,文中津津樂道的奪冠往事,在臺灣卻像過眼雲煙的外地消息。曾為中華民國出賽的足球老前輩們,在2014年中搭飛機抵達臺北,尋求政府補領中華民國正式護照時,政府官員淡然要求出示當時國腳的證明。

延伸閱讀:〈為中華民國奪冠的香港足球隊

 

連帶影響臺灣在地民眾對足球運動,認為國家隊缺乏在地代表性,來自鄉土支持的認同感與日降低,為國家爭光的榮譽感日益淡薄。當我國男足代表隊在1960年8月29日,於羅馬奧林匹克運動會足球賽項中,面對巴西男足代表隊(代表隊擁有球王比利(Edison Arantes do Nascimento)與俗稱「小鳥」(Garrincha,多被譯為「加林查」)的曼努埃爾•法蘭西斯科•多斯•桑托斯(Manoel Francisco dos Santos)在)以0比5大敗。當時巴西男足之強、參考他們1958與1962年連拿世界盃足球賽兩屆冠軍!  近乎慘敗的比數,就算不誤會是我國男足代表隊很弱,實情也是我國以香港籍球員為主的男足代表隊,面對正值黃金時代的巴西代表隊,才能將分數壓低到如此程度,成為國際足壇不可小覷的球隊。所以當中華民國男足被全球各國視為亞洲之霸,當時實力備受世界足壇推崇,但是對於臺灣足球來說,終究是打腫臉充胖子的假象!

  單就臺灣足球發展趨勢而論,來臺新住民與香港足球員的表現,在臺灣只像是在水面吹起一波浪潮,尾隨著幾波漣漪到1960年代,最後臺灣足球又回歸平靜……。

請繼續往下閱讀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