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籃球十字路口,自己籃球怎麼救?

自己籃球自己救,台灣籃球怎麼救?從建立商業模式開始 現在台灣籃球正面臨轉折與多事之秋,今年瓊斯盃中華隊領隊「黑人」陳建州,喊出「自己籃球自己救」,但到底怎麼救,其實這是講到爛的大哉問,台...

作者:hunight

馬克斯 MAX

請問,關於你提到的商業模式,這個部分能否再更詳細講解一些呢?適合台灣的商業模式又是怎麼樣做才好呢?

看完你的文章,感覺就回歸到台灣最根源的問題"教育",我們教育本質從來就不把"體育"視為真正的課程,才讓台灣體育產業長期萎縮缺乏專業領域上的認知,也常常發生外行領到內行的狀況,不只體育其他領域上也是如此,台灣籃球發展可說是呈現台灣產業的縮影

hunight

沒錯,這是從上到下,台灣長久以來的問題,沒把整體產業深化放在第一位,位在最邊緣體育,當然不可能重視紮根發展,當整個結構問題積弊已久,更不可能期待換掉哪個環節或是期待一個救世主登高一呼就全面改革,這都是不切實際的想像。

商業模式是另外一個狀況,回到你說的"教育",其實寫這篇文章不是提供解答,而是希望台灣讀者/球迷知道,想要體育產業發展,現在不是問魚在哪,而是大家都要起身製作釣竿,但台灣教育總是希望我們看到問題就想到答案,這是教育的最大盲點。

如果回到商業模式,其實以我看過美國日本中國韓國克羅埃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從大到小都有的職業聯賽和半職業,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做法,也不盡相同,但看過一輪,幾乎沒有一個可以全部帶回台灣來用的案例,就如同這篇文章想強調的,我們連起跑線都還沒站上,參考人家已經在跑馬拉松,其實沒什麼意義。給我印象很深的是不是籃球,而是最早日本足球JFL地區聯賽(J聯盟系統之外)鹿兒島FC的創立之初,他們是由地方公司的社長一個一個挨家挨戶親自發送周末比賽傳單,比賽當天鹿兒島FC結合園遊會,希望當地居民攜家帶眷參加,看不懂比賽沒關係,至少來玩,進而凝聚整個社區。屬地主義、主客場、行銷當然是必要,但如果認清楚聯賽是為商業服務,下一步呢?好好經營球迷吧,走到球迷人群裡面,重視他們,凝聚他們,這才是站上職業發展起跑線的第一步。

馬克斯 MAX

你好,關於你提到的鹿兒島FC的做法我覺得很適合給台灣球隊做做看,但我覺得現在SBL球隊缺乏所謂的"團隊"來經營

我的觀察(這是我的推測,不知道是否正確),夢想家的球隊行銷包含場館佈置、周邊規劃、視覺商品開發都是由張憲銘的展逸公司與黑人品牌熱血來負責,而富邦悍將與勇士則是由"富邦娛樂股份有限公司"負責,這樣的行銷團隊至少會有10人以上來執行,但SBL球隊(這也是我的推測)通常都是"球隊公關"在負責球隊的大小事其中包含球隊行銷,"球隊公關"可能還不超過5人,平常公關管理球隊已經夠它們忙了所以在行銷上面很難完全做好或是有專業上的認知

加上SBL本身是籃協底下的聯賽,無論票房多好球隊自己也沒分到什麼收入,所以每年開銷花費大,也讓他們對行銷這部分不怎麼去重視,這樣的結果就是會像達欣這樣離開打甲組,而且繼續這樣下去很難不保證哪個球隊會是下一個達欣

hunight

其實看過原本SBL球隊幾支公關工作,真的就是包山包海什麼都包,除了常態的媒體和對外連繫,大到主場周行銷合作,小到球員傷病看醫生,甚至季外帶球員到中國打工也有,真正公關編制只有1~2人,只有富邦屬於富邦育樂,因為還有其他球隊和公司規模不同,編制才正常一些,當然不太可能有多少包裝球隊的資源

但能說這樣做不對嗎?其實這些都是缺少一個正常職業聯賽會產生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我思考很久才決定寫這篇文章,身為台灣媒體產業一員,批評一定會得罪人,但如果台灣讀者和球迷沒有對於職業聯賽有清楚認知,不知道職業聯賽為什麼而服務,不知道SBL為什麼空轉這麼多年,一次有兩支球隊退出,絕對不會是第一槍而已

glacier1943

@hunight 不讓台灣的運動產業死透, 沒有人會醒, 我一直想不透為什麼台灣運動員, 長期在這麼畸形的環境下, 還是有人想要代表台灣出賽, 到底是代表台灣出賽, 還是幫協會教練教授搞錢?

YM Su

作者點出了重點:職業聯賽是要賺錢的,其他的那些諸如增強球員實力,產業火車頭和領頭羊都是隨之而來的價值,一堆人在那邊打高空,說台灣職業籃球應該怎樣怎樣,講了一大堆,就是沒講到該怎樣讓聯賽賺錢,當那些企業都是慈濟嗎?很多事情都要從人性出發,因為這樣才能夠接地氣,要是只會講一些打高空的論點,乾脆去參加作文比賽好了。

 

自己籃球自己救,台灣籃球怎麼救?從建立商業模式開始

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在台灣籃球正面臨轉折與多事之秋,今年瓊斯盃中華隊領隊「黑人」陳建州,喊出「自己籃球自己救」,但到底怎麼救,其實這是講到爛的大哉問,台灣籃球像是積弊已深的冰山,只解決一角,其他部分還是不為所動。台灣要認清楚在台灣籃球現在困境和最需要的是什麼,很多人都講過,瓊斯盃有熱度,HBL也有熱度,所以台灣籃球也應該有很多開發空間。

瓊斯盃的觀眾和HBL觀眾確實是商機,但嚴格說起來和看本土聯賽的觀眾和國際賽與學生聯賽並不完全重疊,想要讓台灣籃球市場活化,應該是要找到另一條如何鎖定本土聯賽TA的方法,而非若A則B。其他層級有市場,所以台灣籃球也行這種發大財式的籠統概括,那如何鎖定?最關鍵的就在於怎麼建立讓本土聯賽球迷可以接受的商業模式。

 

請繼續往下閱讀

 

SBL回到根本來看,當初創立的意義在於銜接台灣職業聯賽前的半職業過度時期暖身,只是沒想到一暖打了十六個延長賽,暖到最後都品牌都冷了,結果還是沒搞清楚SBL怎麼走到職業化,近年球團組成有人說公股單位玩不了職業,也有一說SBL還是籃協辦的不算職業,有人說人才出走沒人看,其實這些都只關乎一個重點,關乎本土球員舞台的商業模式怎麼創造。

 

有人說公股球團很難職業化,說臺灣球團投入的資本不足以支撐職業聯賽支出,其實都是但實際上台銀一年投入在球隊的預算,已經比B League琉球金王的整個公司資本9915萬日圓還多。

請繼續往下閱讀
琉球金王籃球公司資料(來源:琉球金王官網)

有人說聯賽是籃協辦的,不算職業聯賽,但歐洲現在Basketball Champions League(簡稱BCL),主辦單位就是FIBA Europe,FIBA Europe當年巧取豪奪硬把原本自己所屬的歐洲第三級聯賽FIBA EuroChallenge改制成BCL,獨立成為一個體系,硬把原本屬於Euroleague Commercial Assets S.A公司體系下連同一二級的Euroleague和EuroCup一起拔走,雖然中間搶人搶球隊威脅利誘過程不堪入目,但經過三年,BCL從32隊擴張到28國參加,55隊規模,就結果來看,FIBA Europe同屬法人,跨國聯賽都能越搞越大,沒有不是公司主導,辦的聯賽就不算職業這種謬論。

 

那SBL問題在哪?說籃協沒有心對也不對,SBL越走越回頭,但問題的根源是什麼?從《奧亞運單項運動團體訪評計畫中華民國籃球協會訪評報告》https://www.sa.gov.tw/Resource/Attachment/f1493274501180.pdf,裡面職業化聯賽不是協會年度目標;這是協會的問題嗎?大概一半一半,根據《教育部體育署107年度施政計畫(核定版)》具有指標意義的體育署大多數還是在推廣和基層,整份報告書裡面唯一把體育產業和職業結合的部分,KPI還是用國際賽獎牌數來算(108年版內容一字未改,但拿掉KPI相關評比欄),就知道台灣官僚無論政黨顏色,給予單項協會的標準就擺在那裡,當問題成為一環扣著一環彼此無視,就知道大多數人還是沒搞清楚獎牌只能當產業發展強心針,永遠沒辦法丟進去當柴燒。

SBL如同我上一篇文章所講,沒有適當的商業模式,即便球團有心,一轉十六年過去,每年幾千萬進去燒,實質收入除了轉播權利金之外幾乎等於零,燒到現在還有五支球隊如果有機會開打第十七季SBL,已經阿彌陀佛。政府沒把扶持產業發展放在第一位,籃協也沒把SBL發展寫進年度目標,當然不可能期待一灘死水自己活過來。

 

觀察過世界上同樣薪水和球隊規模不大,但卻幾個發展成功的聯賽,如澳洲NBL、日本B League,德國BBL、VTB、亞德亞里海聯賽(ABA)、慢慢起步的加拿大NBL,甚至是歐洲成功的小球隊Zalgiris之後,我無法認同所謂SBL農場說,但如果要說什麼比本土聯賽農場化更慘,那就是本土聯賽萬年死水一灘,甚至沒喊農場結果自降格局,最後聯盟品牌價值難以活化,連吸引新進企業進場的基本循環都沒有,SBL有沒有求變過?過去幾年改制季後賽,改制雙洋將,推出主場周,其實都是在有限資源中求變,但實際上聯盟品牌價值有改變嗎?答案即便是肯定的,也彌補不了衰退速度,從最新一次會議來看,很顯然最直接相關的主管單位,並不是真的在意這個聯盟衰退速度怎麼樣。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