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扶持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理論上,政府單位(體育署)應該在職業化扮演法規和制度吸引企業投入的角色,但SBL上季依然在每隊直接給予金錢補貼,花錢讓球隊辦主場周,花錢給球隊請雙洋將,從產業發展來看,直接給予現金補貼是最緩不濟急,商業模式大家拖著你不動我不動,哪一天補助斷炊了就GG,要說SBL品牌價值不做死也很難。
所以,知道SBL為什麼永遠止步不前甚至越走越後面?當政府主管機關的年度報告都把職業化寫在年度報告最後一頁的最後一個表格,過去幾年政黨都輪替了,評比KPI即便拿掉獎牌,以產業輔導角度來看,依然沒有提出更有效方法,從上到下都是一灘死水,我們怎麼又能期待死水自己活過來?
SBL是以前進職業聯賽為目標的暖身,職業聯賽目的是營利,如果要說SBL做錯了什麼,就是16年前未來目標早已經確定長遠目標是改制為職業聯賽,卻在第一步就踩錯方向,沒有商業模式,談何職業化?職業聯賽即便沒有馬上轉虧為盈,也要投資者覺得這筆錢花得有價值,所以再怎麼退一萬步,最後根本問題和解決之道,都在如何創造商業模式。
所以為什麼從三年前從聖徒到夢想家,最後再到富邦,我始終對於願意走出去的球隊多一點正面希望和肯定,ABL是個好的選項嗎?誰都知道ABL制度面離體制健康的職業聯賽還很遠很遠,但至少是現成可以操作,台灣球隊也操作過的商業模式就在那裡,彰化的寶島夢想家如果可以兩年內累積到現在的進場人數,那如果富邦進駐新莊也能有接近的票房效益呢?不要說直接賺錢,但是不是可以讓台灣籃球有多一點點想像空間?如果沒有人走出去這一步,會有第二支球團想投入嗎?那如果第二支球團有機會用這個模式站穩,那下一步會不會有第三支?如果有了三支球團以上,那是不是有機會把效益帶回本土聯賽?是不是不用繼續把ABL當釣竿才釣得到魚?
職業聯賽從來就不是大旗一揮,今天訂下制度明天就能成功,就連B League也是由FIBA直接伸手進去重整,你知道我知道誰都知道台灣籃球有市場潛力,但怎麼把人潮抓出來,嚴格說起來,這是SBL早就該慢慢走到的第一步,只是我們繞了一大圈,還是在原地,而且還把SBL期待越做越低,不管是什麼方式,有人走出去之後,把商業模式做出來,總比繼續待在原地看著一灘死水的強。
職業聯賽=增加國家隊競爭力水準?
在我上一篇文章強調未來台灣籃球應借鏡其他國家趨勢,以前蘇聯國家為主的VTB聯賽為例時,有人回應「ABL和VTB沒有可比性,ABL哪一支球隊有CSKA競爭力?有讓本土球員發揮空間?」其實這是另一個常見的邏輯誤區,前面如果能夠接受體育署直接把體育產業和國際賽牌數的KPI畫上等號的評比標準,不能夠精準反應產業發展;那如果有人提到,「去了ABL,國家隊不會變強」,就不難理解這句話邏輯衝突之處。
沒有成熟職業聯賽,很難產生健康體育產業,而職業聯賽發展從不是為國家隊強度和獎牌服務。先前寫了有關VTB發展模式可以做為亞洲跨國聯賽的借鏡,上面有前輩提到「ABL沒有像是CSKA,也沒有本土球員空間」,如果有關注過任何歐洲體育聯賽的人應該都覺得哪裡怪怪的?
就像是不斷有人鼓吹「台灣球員都往CBA發展,哪來的明星留住招牌」,實際上,歐洲就算國家隊頭牌沒往NBA,也會往Fenerbahce、Anadolu Efes、CSKA和西班牙兩強等少數支歐冠球隊跑,全球化之後人才市場本來就是如此,Euroleague 16強有15隊挖來補強的外籍球員佔球隊名單超過半數,而且集中於西班牙、土耳其,最明顯的如巴爾幹半島上的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這些人才嚴重外流的國家,他們籃球發展有因此垮掉了嗎?沒有,實際上他們自身聯賽即便硬體大概跟板橋體育館差不多,但依然玩得起來,國家隊依然能打進歐錦賽和世界盃四強,有人需要更大舞台,就有人會把原來的位子接上,重點在於,國家怎麼看待自身聯賽定位和未來發展模式。
馬克斯 MAX
請問,關於你提到的商業模式,這個部分能否再更詳細講解一些呢?適合台灣的商業模式又是怎麼樣做才好呢?
看完你的文章,感覺就回歸到台灣最根源的問題"教育",我們教育本質從來就不把"體育"視為真正的課程,才讓台灣體育產業長期萎縮缺乏專業領域上的認知,也常常發生外行領到內行的狀況,不只體育其他領域上也是如此,台灣籃球發展可說是呈現台灣產業的縮影
hunight
沒錯,這是從上到下,台灣長久以來的問題,沒把整體產業深化放在第一位,位在最邊緣體育,當然不可能重視紮根發展,當整個結構問題積弊已久,更不可能期待換掉哪個環節或是期待一個救世主登高一呼就全面改革,這都是不切實際的想像。
商業模式是另外一個狀況,回到你說的"教育",其實寫這篇文章不是提供解答,而是希望台灣讀者/球迷知道,想要體育產業發展,現在不是問魚在哪,而是大家都要起身製作釣竿,但台灣教育總是希望我們看到問題就想到答案,這是教育的最大盲點。
如果回到商業模式,其實以我看過美國日本中國韓國克羅埃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從大到小都有的職業聯賽和半職業,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做法,也不盡相同,但看過一輪,幾乎沒有一個可以全部帶回台灣來用的案例,就如同這篇文章想強調的,我們連起跑線都還沒站上,參考人家已經在跑馬拉松,其實沒什麼意義。給我印象很深的是不是籃球,而是最早日本足球JFL地區聯賽(J聯盟系統之外)鹿兒島FC的創立之初,他們是由地方公司的社長一個一個挨家挨戶親自發送周末比賽傳單,比賽當天鹿兒島FC結合園遊會,希望當地居民攜家帶眷參加,看不懂比賽沒關係,至少來玩,進而凝聚整個社區。屬地主義、主客場、行銷當然是必要,但如果認清楚聯賽是為商業服務,下一步呢?好好經營球迷吧,走到球迷人群裡面,重視他們,凝聚他們,這才是站上職業發展起跑線的第一步。
馬克斯 MAX
你好,關於你提到的鹿兒島FC的做法我覺得很適合給台灣球隊做做看,但我覺得現在SBL球隊缺乏所謂的"團隊"來經營
我的觀察(這是我的推測,不知道是否正確),夢想家的球隊行銷包含場館佈置、周邊規劃、視覺商品開發都是由張憲銘的展逸公司與黑人品牌熱血來負責,而富邦悍將與勇士則是由"富邦娛樂股份有限公司"負責,這樣的行銷團隊至少會有10人以上來執行,但SBL球隊(這也是我的推測)通常都是"球隊公關"在負責球隊的大小事其中包含球隊行銷,"球隊公關"可能還不超過5人,平常公關管理球隊已經夠它們忙了所以在行銷上面很難完全做好或是有專業上的認知
加上SBL本身是籃協底下的聯賽,無論票房多好球隊自己也沒分到什麼收入,所以每年開銷花費大,也讓他們對行銷這部分不怎麼去重視,這樣的結果就是會像達欣這樣離開打甲組,而且繼續這樣下去很難不保證哪個球隊會是下一個達欣
hunight
其實看過原本SBL球隊幾支公關工作,真的就是包山包海什麼都包,除了常態的媒體和對外連繫,大到主場周行銷合作,小到球員傷病看醫生,甚至季外帶球員到中國打工也有,真正公關編制只有1~2人,只有富邦屬於富邦育樂,因為還有其他球隊和公司規模不同,編制才正常一些,當然不太可能有多少包裝球隊的資源
但能說這樣做不對嗎?其實這些都是缺少一個正常職業聯賽會產生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我思考很久才決定寫這篇文章,身為台灣媒體產業一員,批評一定會得罪人,但如果台灣讀者和球迷沒有對於職業聯賽有清楚認知,不知道職業聯賽為什麼而服務,不知道SBL為什麼空轉這麼多年,一次有兩支球隊退出,絕對不會是第一槍而已
glacier1943
@hunight 不讓台灣的運動產業死透, 沒有人會醒, 我一直想不透為什麼台灣運動員, 長期在這麼畸形的環境下, 還是有人想要代表台灣出賽, 到底是代表台灣出賽, 還是幫協會教練教授搞錢?
YM Su
作者點出了重點:職業聯賽是要賺錢的,其他的那些諸如增強球員實力,產業火車頭和領頭羊都是隨之而來的價值,一堆人在那邊打高空,說台灣職業籃球應該怎樣怎樣,講了一大堆,就是沒講到該怎樣讓聯賽賺錢,當那些企業都是慈濟嗎?很多事情都要從人性出發,因為這樣才能夠接地氣,要是只會講一些打高空的論點,乾脆去參加作文比賽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