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舉CSKA為例,即便是在以舉國體制聞名的前蘇聯頭號名門,近年也根本不是培養本土聞名,以VTB聯賽數據為例,今年俄羅斯控球Mikhail Kulagin受傷前的十場比賽,他平均攻下12.2分3.2助攻,這是CSKA五年來第二個本土俄羅斯球員平均得分雙位數,因為今年VTB把原本外籍球員從每隊允許八名縮減為六名,本土球員才有更多機會,上一個俄羅斯本土平均得分位數的球員呢?是2016-2017年的俄羅斯老牌射手Vitaliy Fridzon,再上一個呢?2013-2014的Sasha Kaun,其他的?2011年的Andrei Kirilenko,就只有這四人。
如果算到平均時間,那也相差無幾,雖然來自希臘的總教練Dimitrios Itoudis採取多人輪替,但今年球季前七名上場時間最多的球員只有一個大前鋒Nikita Kurbanov是俄羅斯本土球員,其餘本土球員完全沒有上場超過二十分鐘的,他也是過去五年內唯一上場平均超過20分鐘的俄羅斯球員。如果算到Euroleague成績,那俄羅斯本土球員就更慘了,本季平均得分和上場時間最多的都是Nikita Kurbanov,平均17.8分鐘攻下5.7分、3.5籃板,剩下第二多的是有俄羅斯血緣的前爵士前鋒Joel Bolomboy,平均9.3分鐘攻下2.6分。如果要算上一個在Euroleague扮演過核心輪替的球員,是2014-2017的Andrey Vorontsevich,當時他接下Viktor Khryapa的先發位子,成為球隊高位擋拆核心,但表現最好的一季大概也就是8.4分5.7籃板2.1助攻。

這是CSKA特別不用本土嗎?當然不是,根據2018年2月份EuroHoops.net統計,參與EuroLeague的16支球隊,CSKA總計只有九名俄羅斯球員只佔了19.7%的得分,上場時間本國籍球員只佔了28.2%,以為這是特例嗎?並不是,十六隊當中,CSKA本土球員得分比例還排在第九名的中段班,最嚴重的是前一年才打進Euroleague八強的Anadolu Efes,他們全隊有98.2%得分都是外籍球員,西甲豪門皇馬本土球員得分只有18.2%,排在CSKA之後的第十,巴塞隆納本土球員得分26.1%,排在第七,整個EuroLeague只有五支球隊外籍球員平均得分不到團隊七成,但最不依賴外籍球員的Olympiacos本土球員得分也不到團隊一半,平均上場時間唯一外籍球員比本土還多的只有一隊—塞爾維亞的貝爾格勒紅星,因為團隊只有六個洋將。

如果說聯賽讓本土球員打不到球,而沒有參與價值,這實際上就是一個稻草人假議題,整個歐洲跨國頂級賽事本土球員能扮演決定比賽角色的,每年都是屈指可數,那這些國家有放棄Euroleague和其體系的比賽嗎?顯然沒有,而且Euroleauge目前還是能夠抗衡FIBA Europe,那這些球隊要的是什麼?最重要的就是有效而且能持續成長的商業模式。
過去兩年Euroleague正面槓上FIBA Europe之後整體收益不減反增,而且用五年一個區間來看幾乎是倍數成長,Euroleague整體收益從2015-2016僅3710萬歐元,到了2016-2017球季4180萬歐元,今年2018-2019估計收益是5110萬歐元,這是歐洲籃球史上新高,預計到了2025-2026將可以超過1億歐元以上。
我們當然不可能期待ABL帶來Euroleauge的效益和比賽強度,但就連皇家馬德里和巴塞隆納都要努力往外面走,而且一步一步腳踏實地慢慢走出去,如果沒有跨國之間的競爭和前面幾十年累積,這些收益通通不存在,歐洲籃球都已經如此,那台灣呢?
我們當然也曾聽過另一套理論,「球星出走導致SBL很難看?」,請問全球化市場,誰不往待遇好的地方走?台灣隔壁就是一個磁吸效應擺在那裡的土豪市場,球員過去中國了,所以呢?塞爾維亞男籃今年公布的17人世界盃名單,來自本土聯賽的幾人?0,一個都沒有,塞爾維亞十多年前還曾經掉到歐錦賽第十三,那塞爾維亞有因此放棄籃球嗎?沒有,他們國際賽成績慢慢爬上來,球員依然旅外挑戰,貝爾格勒紅星三年前曾經是Euroleague上座率最高的球隊,Mega Bemax找到把球員往外送的穩定生存方式,貝爾格勒游擊者也在巴爾幹地區站穩前三,有沒有國家隊頂級球星?如果球星被挖走就要鼓吹關門大吉,那全世界應該都倒過一輪才對。
馬克斯 MAX
請問,關於你提到的商業模式,這個部分能否再更詳細講解一些呢?適合台灣的商業模式又是怎麼樣做才好呢?
看完你的文章,感覺就回歸到台灣最根源的問題"教育",我們教育本質從來就不把"體育"視為真正的課程,才讓台灣體育產業長期萎縮缺乏專業領域上的認知,也常常發生外行領到內行的狀況,不只體育其他領域上也是如此,台灣籃球發展可說是呈現台灣產業的縮影
hunight
沒錯,這是從上到下,台灣長久以來的問題,沒把整體產業深化放在第一位,位在最邊緣體育,當然不可能重視紮根發展,當整個結構問題積弊已久,更不可能期待換掉哪個環節或是期待一個救世主登高一呼就全面改革,這都是不切實際的想像。
商業模式是另外一個狀況,回到你說的"教育",其實寫這篇文章不是提供解答,而是希望台灣讀者/球迷知道,想要體育產業發展,現在不是問魚在哪,而是大家都要起身製作釣竿,但台灣教育總是希望我們看到問題就想到答案,這是教育的最大盲點。
如果回到商業模式,其實以我看過美國日本中國韓國克羅埃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香港,從大到小都有的職業聯賽和半職業,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做法,也不盡相同,但看過一輪,幾乎沒有一個可以全部帶回台灣來用的案例,就如同這篇文章想強調的,我們連起跑線都還沒站上,參考人家已經在跑馬拉松,其實沒什麼意義。給我印象很深的是不是籃球,而是最早日本足球JFL地區聯賽(J聯盟系統之外)鹿兒島FC的創立之初,他們是由地方公司的社長一個一個挨家挨戶親自發送周末比賽傳單,比賽當天鹿兒島FC結合園遊會,希望當地居民攜家帶眷參加,看不懂比賽沒關係,至少來玩,進而凝聚整個社區。屬地主義、主客場、行銷當然是必要,但如果認清楚聯賽是為商業服務,下一步呢?好好經營球迷吧,走到球迷人群裡面,重視他們,凝聚他們,這才是站上職業發展起跑線的第一步。
馬克斯 MAX
你好,關於你提到的鹿兒島FC的做法我覺得很適合給台灣球隊做做看,但我覺得現在SBL球隊缺乏所謂的"團隊"來經營
我的觀察(這是我的推測,不知道是否正確),夢想家的球隊行銷包含場館佈置、周邊規劃、視覺商品開發都是由張憲銘的展逸公司與黑人品牌熱血來負責,而富邦悍將與勇士則是由"富邦娛樂股份有限公司"負責,這樣的行銷團隊至少會有10人以上來執行,但SBL球隊(這也是我的推測)通常都是"球隊公關"在負責球隊的大小事其中包含球隊行銷,"球隊公關"可能還不超過5人,平常公關管理球隊已經夠它們忙了所以在行銷上面很難完全做好或是有專業上的認知
加上SBL本身是籃協底下的聯賽,無論票房多好球隊自己也沒分到什麼收入,所以每年開銷花費大,也讓他們對行銷這部分不怎麼去重視,這樣的結果就是會像達欣這樣離開打甲組,而且繼續這樣下去很難不保證哪個球隊會是下一個達欣
hunight
其實看過原本SBL球隊幾支公關工作,真的就是包山包海什麼都包,除了常態的媒體和對外連繫,大到主場周行銷合作,小到球員傷病看醫生,甚至季外帶球員到中國打工也有,真正公關編制只有1~2人,只有富邦屬於富邦育樂,因為還有其他球隊和公司規模不同,編制才正常一些,當然不太可能有多少包裝球隊的資源
但能說這樣做不對嗎?其實這些都是缺少一個正常職業聯賽會產生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我思考很久才決定寫這篇文章,身為台灣媒體產業一員,批評一定會得罪人,但如果台灣讀者和球迷沒有對於職業聯賽有清楚認知,不知道職業聯賽為什麼而服務,不知道SBL為什麼空轉這麼多年,一次有兩支球隊退出,絕對不會是第一槍而已
glacier1943
@hunight 不讓台灣的運動產業死透, 沒有人會醒, 我一直想不透為什麼台灣運動員, 長期在這麼畸形的環境下, 還是有人想要代表台灣出賽, 到底是代表台灣出賽, 還是幫協會教練教授搞錢?
YM Su
作者點出了重點:職業聯賽是要賺錢的,其他的那些諸如增強球員實力,產業火車頭和領頭羊都是隨之而來的價值,一堆人在那邊打高空,說台灣職業籃球應該怎樣怎樣,講了一大堆,就是沒講到該怎樣讓聯賽賺錢,當那些企業都是慈濟嗎?很多事情都要從人性出發,因為這樣才能夠接地氣,要是只會講一些打高空的論點,乾脆去參加作文比賽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