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美網歷史課》2004王者降臨 費德勒紐約王朝的序幕

隨著美國公開賽即將開打,筆者打算帶大家走入歷史的迴廊,回顧一些在這項賽事過去的一些人和一些事。今天,我們要回到2004年,見證一個王朝的誕生。

作者:Benny Ice

隨著美國公開賽即將開打,筆者打算帶大家走入歷史的迴廊,回顧一些在這項賽事過去的一些人和一些事。今天,我們要回到2004年,見證一個王朝的誕生。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請繼續往下閱讀

時間先回到2002年美網,生涯拿下十三座大滿貫金盃的前球王Pete Sampras,在決賽擊敗了宿敵Andre Agassi,拿下了生涯最後一座大滿貫冠軍,以完美的句點,結束了自己的球員生涯。雖然當時的男子網壇,已經搶先進入了群雄並起的戰國時代,但是Sampras的引退也象徵了一個時代的結束。誰將接管男子網壇霸主的頭銜,也成了每位球迷們爭論的話題。

當時已成氣候的年輕球員中,已經拿過大滿貫冠軍的包括來自澳洲的球王Lleyton Hewitt、俄國火爆型男Marat Safin;而其他包括西班牙好手Juan Carlos Ferrero、阿根廷天才David Nalbandian和美國重砲Andy Roddick也逐漸進步。相形之下,在前一年溫布頓爆冷擊敗Sampras的Roger Federer,雖然受到了百般期待,卻遲遲未能在大滿貫的賽場上有所突破。

事隔一年,Safin因為手腕受傷而幾乎整季報銷,直接跌到了世界第七十七名。Hewitt則是經歷了災難性的一個球季,甚至還成為了繼1967年Manolo Santana之後,第一位在首輪爆冷出局的溫布頓衛冕冠軍,世界排名也掉到了第十七名。Ferrero、Federer和Roddick則是相繼拿下了生涯首座大滿貫。除了這些年輕好手之外,老將Agassi也持續他的老來俏,絲毫不想讓這些後輩們專美於前。

但是在2004年球季,與教練Peter Lundgren分道揚鑣的Federer,卻逐漸拉開了自己與其他球員之間的差距。在美網開打前夕,Federer不僅在前三次大滿貫中拿下了澳網還有溫布頓,還獲得包括印地安泉、漢堡及多倫多三站大師賽冠軍在內五座ATP冠軍,更是已經拿下了57勝6敗的戰績,超群絕倫。此刻的網壇,已經有不少人,包括前球王兼名球評John McEnroe和Agassi等人,都開始對外宣稱Federer已經在前往史上之最的路途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過,Federer雖然開始在世界各地一場又一場的獲勝,他還不是那位我們現在熟悉的世界主場霸主,在球技的部分,也還不是我們所認識的巔峰完整體。此時的Federer,逐漸棄置了過去發球上網的策略,決定開始運用自己移位的優點還有犀利的正拍當作主體,開創自己的進攻模式。換句話說,Federer將自己的打法和策略簡單化,讓自己在關鍵時刻有明確的方向,而不是因為天賦異稟選擇太多,而猶豫不決。而這個「less is more」的思維,就這樣成為了Federer華麗球風的基礎。

而雖然Federer在草地上成為了一方之霸,在硬地也逐漸稱王,他在法網和美網的成績卻仍然平庸。但相對之下,早在2001年晉級法網八強的Federer,美網反而是他無法突破的障礙。從2001年開始,Federer在美網已經連續三年都止步十六強,

來到了2004年美網,身為第一種子的Federer,剛在辛辛那提首輪和雅典奧運次輪,分別意外敗給了斯洛伐克名將Dominik Hrbatý以及捷克未來之星Tomas Berdych,但他在那之前,已經先在多倫多拿下了當年第三座大師賽冠軍。同時,在辛辛那提以前,Federer也正處於二十三連勝高潮。所以即使在辛辛那堤和雅典爆冷出局,這台瑞士特快車看起來仍舊會全速衝刺,試圖在紐約成功到站。

請繼續往下閱讀

Federer在第一輪面對2002年法網冠軍,來自西班牙的Albert Costa。在這之前,Federer對上Costa的對戰剛好是各拿兩勝,Costa更是處在二連勝,上一次交手是在當年的羅馬大師賽第二輪,由Costa在三盤大戰後勝出。不過,來到了場速較快的美網,擅長紅土的Costa失去了地利後,就陷入劣勢。最後,Federer在第一盤苦戰之後,以7-5、6-4、6-2直落三勝出。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