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FIBA對於技術犯規的罰則,和NBA有些不同。如果在NBA被吹技術犯規,對方可以罰球一次,但球權是在原方手上,也就是說若是在我方進攻時被吹T,對方執行完罰球,我方依舊可以繼續進攻;但在FIBA規則裡,被吹T不但會送對方站上罰球線,還會喪失進攻球權(更正:FIBA在2018年針對技術犯規的罰則進行修正,改為和NBA類似的罰則,也就是讓對手獲得罰球一次,但不會喪失球權,不過球員還是要盡量避免被吹技術犯規,因為技術犯規也算在個人五次犯規的額度之內,這點和NBA將一般犯規與技術犯規分開計算的方式不同)。所以平時習慣在球場上向裁判大聲抗議的球員或教練可要多加注意,否則可能會「賠了夫人又折兵」。
4.「妨礙中籃」規則有玄機
在NBA的比賽中,出手後正在下落的球,或是在籃框假想圓柱體正上方的球,都不可以觸碰,否則就會形成「妨礙中籃(Goaltending)」,也就是俗稱的「勾天頂」。
至於FIBA的規則中,出手後正在下落的球,同樣不可觸碰,否則一樣會形成「妨礙中籃」,但若是已經觸碰過籃框一次,任何球員都被允許去撥打那顆球,這也讓球員有合法的機會,可以把進了籃框一半的球拍出來,之前效力過SBL台啤和富邦的洋將歐布萊恩(Patrick O'Bryant),就很常運用這樣的動作破壞對方的出手。
以下有兩個影片示範,在FIBA的規則之下,何謂非法的「妨礙中籃」,何者又是合法的干擾球。
5.比賽用球大不同
NBA比賽的官方用球是Spalding出產,而FIBA官方的指定用球則是由Molten製造,兩家品牌生產的籃球雖然大小差不多,但重量、觸感、紋路,以及沾到汗之後的滑溜程度,卻有不小的差異,使得平時打Spalding球打習慣的NBA球員,到了國際賽場上後,仍需要一段時間適應比賽用球。這點從全數由NBA球員組成的美國隊身上,就可以見得。
美國隊熱身賽四戰下來,場均失誤為14.8次,若將比賽時間換算成48分鐘,失誤次數高達17.8次!這個數字放到2018-19球季的NBA,比任何一支球隊都還要多。確實,美國隊陣中的球員來自不同球隊,默契可能有待加強,但這樣的結果或許不是光用「默契不足」就能說明,可能也和不習慣比賽用球有關。事實上,在熱身賽有時也會看到,美國隊球員發生自己把球運掉的非受迫性失誤,證明他們真的還不適應。
若是想要在球場上征服對手,美國隊可能得要先征服手上那顆Molten牌籃球才行。
6.球衣背號與美國的堅持
為了防止和裁判在比罰球次數的手勢搞混,1、2、3號都是被禁用的,而且為了方便統一管理,各隊的12名球員的號碼,都只能從4~15號中挑選。不過在2014年西班牙籃球世界盃以後,FIBA已經修改規則,開放所有個位數和雙位數的號碼皆可使用,和NBA一模一樣。
世界上大多數的球隊都讓球員自行使用想要的背號,唯獨美國隊仍舊堅持傳統,只讓球員在4~15號中做挑選。不過在集訓時,籃協則會任意發給球員背號,通常都是很大的號碼,直到正式的12人名單出爐,才會讓他們穿上4~15號。
像是Donovan Mitchell在訓練營和熱身賽前三場,背號都是「53號」,直到12人名單出爐後,第四戰面對加拿大的熱身賽,換成正式的「5號」球衣。
比較有趣的是,湖人傳奇球星「黑曼巴」Kobe Bryant,在國家隊時期都是身穿「10號」球衣,在他從國家隊退役之後,繼承這個號碼的球員,都和他有不小的淵源。分別在2014年西班牙世界盃和2016年里約奧運,披上美國隊「10號」戰袍的Kyrie Irving,自小就是Kobe的粉絲,還曾在2012年擔綱靶子隊時期,向Kobe發起挑戰,令Kobe印象深刻,2012-13球季湖人交手騎士的比賽,Kobe還主動請纓防守Irving,可見相當肯定他的信心與能力。今年身披「10號」球衣的則是Jayson Tatum,他也是受到Kobe認可的選手之一,不只在個人的節目《Detail》分析Tatum打法,還在去年暑假邀請Tatum一起練球。
7先生
是不是還有自己不能喊暫停
EdotTdot_4
是指球員不能自己喊暫停的意思嗎?
7先生
恩恩 是嗎?
EdotTdot_4
@7先生 好像是這樣,相關比較可以參考下方LIN大的分享!
LIN 90
我簡單提出我知道的規則差異:
關於暫停:
FIBA~ 場下教練向記錄台提出。
NBA~ 除了教練可向記錄台請求外,控制球的球員也可以向裁判提出。
而暫停的次數與每次暫停的時間也有所不同。
比較特別的是:
FIBA~ 持球五秒違例:進攻球員收球後,被防守球員壓迫防守,五秒內未能將球投籃或傳出,是進攻球員違例。
NBA~ 背對籃框單打五秒違例:進攻球員運球背對防守者一對一,有進攻籃框意圖的單打動作,持續五秒未能將球投籃或傳出,是進攻球員違例。
以上供參考。
EdotTdot_4
LIN大非常專業喔,對於規則的了解很深入。
馬特洪峰
現在FIBA的T沒有加球權了,可能需要更新一下
EdotTdot_4
感謝馬特洪峰大提醒,文章內容已經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