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3年初,當Randy Orton養好左肩傷勢,重新回歸,並且被WWE編入由Triple H領軍的「Evolution」軍團之後,他的新終結技─「RKO (Randy Keith Orton)」,永遠都能夠在任何時間與角度給對手致命的一擊,不過這樣的一個針對頸部的完美切擊動作,究竟是從何而來,這就發生在Randy Orton養傷的那段期間。
在2002年底,WWE正準備重新包裝Randy Orton的形象,就如同過去的摔角界傳奇們一樣,在轉換形象的時候,多半會透過代表技、終結技的轉換,來轉達更明確的角色切換界線,例如Stone Cold Steve Austin在脫離Million Dollar Man單飛後,就改用Stunner一樣,在Orton加入WWE的初期,他的終結技,是一招名為「O-Zone (亦稱為Overdrive)」,扣住對手手腕,單腳跨上對手後頭部,用力旋轉落下,攻擊對方頸部的招式(如下方影片連結),不過這樣的招式在視覺上,跟說服力上都相當不足,所以這個招式非改掉不可。
※Randy Orton初始終結技:O-Zone
就在WWE苦惱著該為Orton配上什麼樣的新終結技時,這個時候過去WCW、WWE的傳奇選手Diamond Dallas Page (以下簡稱:DDP)同意將他招牌的終結技「Diamond Cutter」借給Orton使用,DDP更表示他曾經自己打電話給Orton講這件事情,不過他表示Orton當時才剛動完左肩治療手術,恐怕對這通電話不太有印象,但是,就是這樣,在DDP的同意,以及傳奇選手Michael Hayes以及過去大家熟知的Johnny Ace,也就是後來螢幕上的反派總管,跟現實生活中Bella Twins繼父的John Laurinaitis的培訓之下,讓Orton跳脫出Diamond Cutter的框架,練出了屬於他個人風格的「RKO」。
不過在這件事情上,有個有趣的部份,那就是Diamond Cutter的開發者,其實並不是DDP,而是陪Orton公子練劍的老將John Laurinaitis,早在1990年代,John Laurinaitis就在全日本職業摔角聯盟以「Ace Crusher」這個招式叱吒日本職業摔角界,Ace Crusher就是這系列招式的起源。
※John Laurinaitis開發的新型Ace Crusher
而DDP繼承使用Ace Crusher的過程有點有趣,DDP其實非常晚才加入職業摔角界,當他投入摔角界的時候,已經32歲了,在WCW被重新丟回去當時WCW的培訓團體「WCW Power Plant」訓練時,他也已經35歲了,以摔角選手來說,的確是大器晚成的代表,在重新接受訓練時,雖然DDP資歷尚淺,可是他卻也與一些前輩成為好友,John Laurinaitis就是其中一位,John Laurinaitis回WCW的時候,就常跟著DDP一起訓練,也在這個時候,讓DDP向多數時間在日本參賽的John Laurinaitis提出是否能使用Ace Crusher作為終結技的請求,John Laurinaitis也很爽快的答應DDP,就這樣,Ace Crusher成為DDP的代表招式。
但是在一開始,DDP並未幫這個招式取一個屬於他自己的名稱,這時候當時在WCW負責播報的傳奇反派經紀人Bobby Heenan想到了結合DDP擂台名的招式名稱「Diamond Cutter」,就這樣,誕生了DDP的傳奇。
在DDP使用Diamond Cutter走紅之後,卻也跟當時的WWE有了一點小「互動」,這個互動的對象不是其他人,而是正準備走紅的Triple H,現在說到Triple H,大家聯想到的招式,一定會是他的「Pedigree」,不過,當Triple H一開始在1995年以貴族形象在WWE重新出發的時候,他的終結技就是Diamond Cutter,發現這件事情的DDP打了通電話給Triple H,希望他能夠不要再使用Diamond Cutter,畢竟沒受到當事人的同意,Triple H這才把終結技改為現在的Pedigree。
※Triple H在WWE的首場電視轉播賽事,終結技就是Diamond Cutter:
(影片3分30秒處)
到現在,John Laurinaitis開發的Ace Crusher已經有了無數的變形版,其實包括初期型態的Ace Crusher都曾被視為是Stunner這個招式的起源之一,各位摔角迷喜歡的又是哪一種版本呢?
橘子在將來也會持續為各位介紹職業摔角中一些有趣的歷史源由。
我們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