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ul George ― 上場2841分鐘,共292次Deflection
- James Harden ― 上場2867分鐘,共277次Deflection
- Thaddeus Young ― 上場2489分鐘,共263次Deflection
- Marcus Smart ― 上場2200分鐘,共228次Deflection
- Russell Westbrook ― 上場2629分鐘,共226次Deflection
- Delon Wright ― 上場1698分鐘,共164次Deflection
假設下季Wright場均出賽27分鐘並打滿82場的話,他大概會有2200分鐘的出賽時間。若等比例去推算,Wright在2200分鐘的出賽中有機會繳出212次的干擾球記錄,這樣的成績絕對有機會排進聯盟前10名。從以下大約3分鐘的短片我們就能看出Wright在防守端的嗅覺有多麼靈敏。
另外Seth Curry在防守侵略性的表現上也還算不錯,在1399分鐘的上場時間他能繳出78次的干擾球記錄。以相同時間上場時間來對比的話,Curry的表現和球隊公認的防守悍將Finney-Smith可說是平起平坐,可見他在防守端的貢獻其實是嚴重被低估的。噢對忘了說,上季球隊在Deflection部分表現最出色的球員竟然是Doncic呢!
總之,補進了兩名防守相當具侵略性的後場球員對球隊絕對是一大幫助。首先,他倆的防守能力能彌補球隊上季拼勁不足的缺陷。另一方面,防守拼勁是具備感染力的,當你在球場上看到隊友奮不顧身的做好每一波防守時,你心裡絕對也會有那種想要一起防守得更有侵略性的想法,這時候球隊就有機會展現出窒息式的防守。因此這項評比我會給到A的成績。
-
進攻點 ― B+
Delon Wright上個賽季的數據長這樣。
上場時間 | 場均得分 | 場均籃板 | 場均助攻 | 場均抄截 | 場均失誤 | 投籃命中率 | 三分命中率 |
22.7 | 8.7 | 3.5 | 3.3 | 1.2 | 1.0 | 43.4% | 29.8% |
你們可能會問說:「Wright的數據如此不起眼,球團憑什麼以3年$29M的合約簽下他?」關於這點,我想用他在灰熊擔任先發時打出的表現來說明。以下數據為他在灰熊先發的11場比賽中所繳出的成績單。(偷偷跟你們說,這11場中他有3場大三元哦。)
上場時間 | 場均得分 | 場均籃板 | 場均助攻 | 場均抄截 | 場均失誤 | 投籃命中率 | 三分命中率 |
36.8 | 15.0 | 7.6 | 7.8 | 1.8 | 2.1 | 45.8% | 26.8% |
哇,如果不知道這是Wright的數據的話,我還以為是Ben Simmons繳出的成績單呢。好啦,Wright的天賦當然無法和Simmons相提並論,但實際上球隊只要願意給Wright表現機會,他就是可以繳出如此全面的表現。由以上數據來看,Wright絕對有能力擔綱先發控衛並扮演好Secondary Ball-Handler的角色。不過也不要太期待Wright能完美複製這些數據,我不是說他沒能力打出這樣的表現,而是換隊之後變數實在是太大了,不管是上場時間、體系的適應、隊友間的默契配合、球隊角色定位等等,這些都要等到開季磨合過後才知道。目前我唯一能確定的是,他的加盟絕對能替Doncic分擔不少壓力。
另外,Seth Curry也是有自主進攻能力的球員。2016-17賽季披上達拉斯戰袍時,他的表現也相當出色,我想球迷們應該對他算是比較熟悉一點。除了一直很穩定的三分球命中率以外,他在切入Finish上也有越來越刁鑽的趨勢,期待他能帶領替補陣容打出兇猛的進攻火力。或許下季在Clutch Time時,Carlisle教練會很常把他放在場上也說不定。
綜合上述解釋與Porzingis的回歸,我個人認為這個環節的補強評比能來到B+的成績。咦,看完上面的說明感覺滿不錯的阿,為什麼只有B+呢?主要的問題同樣在Wright身上。首先,他的打法看起來和球隊體系相吻合,但實際情況還是要等開季後才知道。另外,他的三分能力相對不穩定,在Carlisle教練強調Floor Spacing的體系下,有沒有可能再次出現當年Rondo無法拉開空間的窘況呢,這我也不知道。
境鏡靜
雷霆的水形俠卡位,威少拿籃板,快速攻守轉換,都被酸酸說在刷數據.但很多時候打球就是靠這攻守轉換,快速打出一波流揚長而去啊.所以有穩定的持球快速推進球員,又能讓她們最快拿到籃板真的是很重要.
Donnie
沒錯,而且上季如暴龍公鹿等強隊在轉換攻擊這塊的表現都相當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