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形蟲好球帶、外角海、出棒與否等等,裁判、尤其是主審在場上可能發生的誤判不勝枚舉,對於球員來說,這些錯誤的判決很容易抹煞他們在場上的努力,在技術成熟且是由公正的第三方製作的前提下,我們應不應該使用電子好球帶以及各項科技來輔助裁判判決呢?
隨著科技進步,我們常常在電視轉播上看見俗稱K-ZONE的投球軌跡系統,甚至近年來MLB的轉播單位已經製作出3D的K-ZONE系統,在這個科技急遽發展的年代,裁判宛如舊時代被遺棄的產物,但難道我們就真的不需要裁判在場上了嗎?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棒球規則上對好球帶的定義: 好球帶以擊球員之肩部上緣與球褲上緣之中間平行線作為上限,以膝蓋下緣作為下限,通過本壘板之空間者稱之。沒錯,好球帶不像壘包或是全壘打標竿存在於現實中,裁判要用肉眼去判斷一顆150km/h的小白球有沒有通過一個根本不存在的好球帶,這本身就是一件在挑戰人體極限的事情。
以下就讓我用台南Josh的兩部影片,來探討有關於支持與否電子好球帶的各種問題。(影片已取得JOSH的同意使用)
在這部影片中提到,2014年中MLB判決超過3000顆好壞球的主審共有79位,其中正確率最高的是88.6%,最低為84.2%,最好跟最壞也不過只差了4%,所以就連大聯盟的裁判都無法相當精確的作出判決。
更何況棒球場上還有一些不成文的規定,像是三壞球時,主審好球帶通常會放寬一些,不要太離譜的壞球都會撿,又或是兩好球時隊上的教練會叫打者放寬自己的好球帶,好球帶邊緣的球要破壞掉,不要把出局與否的關鍵交到裁判手上。
有一種看法是,主審的好球帶不同是球賽的一個特色,看球員去適應各個不同的主審也是比賽的看點之一,像是今天裁判對高球相對嚴格,比較喜歡撿外角低球時投捕要如何應付。看起來很有道理,但……裁判真的有辦法固定自己的好球帶嗎?如果可以的話,我們就不會常聽到球迷說:「主審這球怎麼上一局撿,這一局又不撿了?」
說實話,這幾年中職的主審除了某幾位以外,整體其實真的有在進步,我沒有要批評裁判的意思,畢竟他們的工作本來就超越人體的極限,他們也絕對不會希望自己發生誤判啊!但在科技已經到位的前提下,我們用這種方式幫助裁判做出更正確的判決是不是會更好呢?
而下方這部影片就有提到,去年大聯盟的主審在兩好球後,打者沒有出棒的情況下,拉掉了9795次三振,但其中有2102其實是壞球,誤判率高達21.45%,今天如果是總冠軍賽第七場,九局下半兩出局滿壘球隊1:2落後,打者被一顆其實是壞球的球三振掉,相信那隊的球迷一定會相當不滿意吧。

在影片中JOSH更提到:「有人會說,裁判也是人阿,球員會發生失誤,裁判當然也會誤判,這是大家應該要接受的。」這點我和他一樣完全同意這個說法,要叫裁判去做一些連放慢動作都可能很難看出來的判決,又或是球有沒有通過沒有實際存在的好球帶本身就是一件不切實際的事情。但裁判代表的是規則,裁判誤判代表規則沒有被正確執行,如果連規則都沒有被正確執行,那我們到底在根據甚麼比賽?

電視轉播引進虛擬好球帶的系統,初衷只是為了給球迷們更好的觀賽體驗,並不是要拿這個來挑戰裁判的權威。然而大聯盟近年正強化Pitch F/x系統,「電子好球帶」越來越精準,官方也決定在獨立聯盟(大西洋聯盟)的主審配戴藍芽耳機,透過程式連接電子好球帶告知主審好壞球,再由主審做出最終判決。可見在技術成熟的前提下,大聯盟也是有意於測試這項系統是否適合加入棒球比賽中。
Rex_Hsiao
其實很多的競賽職業運動也是具有裁判的容錯性...科技輔助判決是要運用在"關鍵或重要時機"的挑戰權!!
假使每隔20秒就要科技輔助,是不是就失去比賽的熱情跟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