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許多人口中台灣棒球國際賽成績斐然的一年─上至成棒,有亞錦賽在自家勇奪睽違已久的冠軍、Premier12場場感動人心的比賽;下至三級棒球,U12、U18更是同年榮膺世界第一的頭銜。
在嶄新的一年即將來臨前,今年的哪一場比賽最是讓人記憶猶新呢?在筆者個人的心中,U18代表隊九月初在異地裡的奮力拚搏,完美重現在國內青棒比賽時奪冠瞬間最熟悉的水舞投手丘,絕對是讓人難以忘懷的一瞬。

從玉山盃選拔、藍白對抗賽、漫漫兩個月培訓、膠著的台美對抗賽,到最終釜山之巔的最後正賽,U18是相對來說培訓期間較長的國際賽事。溽暑之下所灑落的汗水、狀況起伏之中所必須渡過的煎熬,如非親身經歷,絕對難以感同身受各種壓力同時傾軋而來的艱辛。
十分有幸能在這次末代九局制的世青賽裡,從國內到國外都記錄下些許身影,謹此濃縮成約五分鐘的片段,希望藉此將一些個人深念著的片刻轉化為文字,並期盼能被記得的,不僅只是直指最終金盃的榮耀,而是那些會雋永回味的成長軌跡、一期一會難能可貴的人生旅程。也如這部影片配樂《ひまわり》(向日葵)所欲表述的意涵,一切的事物都因人與人的相遇,才有如向日葵般燦爛的故事。
交換球衣與防曬乳─藍白對抗賽
稻江球場的陣陣沙塵、嘉南平原之上的熊熊烈日,以及盛夏午後時不時無預警來臨的暴雨,是所有事物啟航的原點。在台灣的六月,不需日正當中,單單站在白天的豔陽下數十分鐘,就能將人折騰地頭眼昏花,因此即便棒協在事前曾廣為在網路上公告歡迎球迷進場欣賞藍白對抗賽,週末的稻江球場的觀賽人數仍是稀稀落落。
即便如此,身著征戰玉山盃時球衣的36位選手聚集於稻江球場,首先要面對的是七場藍白對抗賽下的第一階段國手選拔。各形各色的球衣在同一場比賽、甚至同一隊伍裡出現,算是相當少見的一幕。

即使國手選拔某程度宣示著競爭與淘汰之必然,在比賽前、比賽間,仍能看見這些年輕的少年們除了把握入選的機會,與同儕積極地交流請益,亦是大過於競爭意識。場上繽紛多彩的球衣原已是讓人眼花撩亂,而球員間不知由誰提起的交換球衣球帽計畫,讓培訓多添了一絲趣味、也少了點綁手綁腳的緊張感。

除了交換球具球帽,後續還意外瞥見球員們把臉塗滿防曬乳、面容「慘白」得比擦粉還要誇張的有趣畫面。在漫漫夏季好像還沒有盡頭以前,培訓時期參雜的興奮、不安、焦慮、迷惘,總需要這些小事加以調劑。
以國家之名─職棒二軍對抗賽
縫上「WBSC」世界棒總標識的藍色球帽、藍白兼有的國家隊球衣,以及正式定案的個人背號,此刻時序已悄然進入七月間,距離最高的舞台約莫不到兩個月。

初次在嘉義市立棒球場的二軍對抗賽裡看見24位球員們身著熟悉的國家隊球衣,可以隱約地感受到他們對於能夠披上這身衣著,倍感自信。然而此際,卻也代表著身負國家隊之名所隨之而來的「承擔」,必將成為壓力,更不經擔憂起「棒球是國球」的激情,隨著接踵而至的國際賽事,又將要喧囂一陣子。

本次原先預定20人最終名單公布的時程,其實比預訂計畫延遲了許多。或許肇因於各選手的狀況不一,教練團一時間也無法做出最後選擇。有時會不經意瞥見一些選手的動態,不論是鼓舞自我還是企盼低潮儘早消逝的話,都讓人想起那些練球的日常、狀況浮沈、起起落落等常常被遺忘的過程,總藏在陰影之下。
在陰影下無數次的揮棒與奮力的擺臂,或許心裡所念的不為著什麼虛無縹緲的「為國爭光」,而是為了不負身後的隊友、教練、親人、所有默默支持自己的人們,還有總是勇敢踏上打擊區、站上投手丘的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