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台灣時間9月19日)媒體報導,新成軍的味全龍隊積極爭取剛滿39歲的中日龍老將松坂大輔加盟,領隊吳德威也證實這項消息。

對於我們這個世代的棒球迷來說,不管是大聯盟還是日職球迷,松坂大輔都是最具知名度、最有故事性的投手之一。他在高三那年的夏季甲子園準決賽對PL學園完投17局250球拿下勝利,決賽再投出無安打比賽,協助橫濱高校完成春夏連霸,自此獲得「平成怪物」封號。
高中畢業後松坂在日職選秀獲得橫濱灣星、西武獅、日本火腿鬥士等3隊同時第一指名,最後入選西武,隔(1999)年成為堀內恆夫(巨人)之後33年來第一位高中畢業的新人王。
2006年世界棒球經典賽拿下3勝,防禦率1.38,獲選為大會MVP,率領日本隊拿下第一屆冠軍;同年他成為當時日職最快達成100勝的投手(以第191場登板與上原浩治並列)。
2006年球季結束後,松坂以約5,110萬美元的入札金天價加盟紅襪,創下有史以來最高紀錄。當時松坂被譽為全世界最強的投手之一,而在跨海挑戰大聯盟後,除了天價入札金之外,他神秘的「子彈球」(Gyroball)也引起美國媒體與球迷熱烈討論。
「子彈球」是兩位日本的運動科學家姬野龍太郎與手塚一志所研發的新球種,姬野一開始是用超級電腦模擬各種球路的投球位移,然後再設計出一種新的投球方式。兩名學者後來合著《魔球の正体》一書,從物理學來研究投球的原理。
該如何定義「子彈球」?台灣棒球維基館定義如下:
「Gyroball是由二位日本學者姬野龍太郎(Ryutaro Himeno)和手塚一志(Kazushi Tezuka)所研發出來的新球種,初期的目的是利用電腦模擬投球動作,產生一種新的投球方式以降低投球對於投手手臂造成的壓力。
他們的研究指出投手有可能以完美力學動作,投出子彈循膛線般旋轉的球(像是美式足球的傳球旋轉方式),這新的投球方式有別於傳統投球姿勢手臂會向身體側移動,在投Gyroball時,投手旋轉手臂使得手臂遠離身體側。當一名右投手投出Gyroball,它會在進壘時急速下墜並且向右打者的外角移動,在印象上可以當作是一種呈現出滑球軌跡但依然擁有逼近該投手速球速度的球種。
學理上,Gyroball還是一種雙迴轉(double-spin)的應用,重點就是在球出手時手肘與前臂呈90度,同時小指頭的側面面對打者,接著,在肘關節往前轉的同時,腕關節(以右投手而言)呈逆時針方向旋轉,同時將球送出。」
影片如下,這是四縫線「子彈球」:
高速攝影機清楚捕捉到球離手後呈現類似橄欖球的旋轉方式,姬野稱之為“gyro spin”,所以"Gyroball"的名稱就是這麼來的。
棒球場上絕大多數的球種都會呈現上旋(topspin)或下旋(backspin),只有「子彈球」幾乎是側旋,循著球的中線旋轉,也就是前述「子彈循膛線般旋轉」或是「美式足球的傳球旋轉方式」,事實上在日本,確實有投手是用小顆橄欖球來輔助練投「子彈球」。
為了達到這種旋轉方式,投手必須掌握特殊的投球動作與放球時機,才有機會投出「子彈球」。以四縫線「子彈球」為例,其握法就跟四縫線速球一樣,握球則如握雞蛋,動作堅實有力但不能用力壓。
投球時特別注意臀部與肩膀的連帶動作,接著舉手、擺臂,隨著肘關節往前轉的同時,右投手的腕關節呈逆時針方向旋轉;球離手的過程中,手腕向上翹起,然後隨著身體的旋轉猛然投出;右投手在球離手後的手心朝三壘方向,手背面對自己,最後大拇指朝下,食指出力,讓球像橄欖球方式地旋轉、出手,此時球不會像速球般下旋或曲球般上旋,但是會有側旋。
這是過去松坂在西武時期投「子彈球」的投球機制:
至於球出手後的飛行軌跡,有認為較近似卡特球或滑球,但會隨側旋方式而出現不同變化軌跡。就物理學理論上,「子彈球」會比速球下墜更快,因為速球通常帶有下旋,會增加上舉力(lift fo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