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大賽已經成為F1賽事12年了,舉辦至少10年之後,已經無法想像F1下半年的日曆上,沒有這座燈紅酒綠的大都市舉辦的夜間賽。這賽事的影響是巨大的,F1在21世紀試著擴展到很多地方,但沒有一座城市的氛圍比新加坡更適合F1。這裡就是F1該來的地方。
新加坡是F1第一個夜間賽事,在2008年首次開辦後,就立刻重新定義了賽事的可能性。比賽在這座世界級都市的中心精華地段舉行,燈光亮如白晝的賽道,在濱海灣的摩天大樓之間穿梭,景象相當壯觀。在夜晚的市中心比賽,與以往的比賽截然不同,這給車迷巨大的衝擊。這已經成了一整套的假日行程了,人們在下午湧入新加坡,在比賽前逛逛景點,當方格旗揮舞、比賽結束後,再去吃個晚餐或是參加戶外演唱會,既歡樂又能享受比賽!
然而換個角度,對車手、賽車和車隊人員而言,這場比賽根本是懲罰大賽,絕對離一般描述的「正常」大賽非常遙遠。很少事情能對現代F1車手行程考驗,但新加坡極端的酷熱與潮濕,會把這些耐力超強的運動員推向極限。
不僅僅是環境條件嚴苛,賽道配置與賽道長度加劇了這種情況。濱海灣街道賽道宛如迷宮,有23個顛簸的彎角,低抓地力特性,以及行車線與護牆只有極小的距離。賽道沒有真正的餘裕,也沒有機會讓車手喘口氣,他們需要一直全神貫注。如果比賽很短,那不會太糟,但因為速度相對比較低-雖然車手說他們覺得很快-比賽時間通常是最長的。像是義大利大賽在1小時15分鐘內結束,但新加坡通常要將近2小時。事實上,過去11場大賽有4次超過2小時,其中3場是時間到而中止,而不是跑到該跑的圈數。
車手們會盡其所能做好準備,他們會盡早抵達來適應環境,可能還要在離開義大利蒙札後,找個加熱室工作過。他們這一周會努力保濕,你將會很少看到他們離開賽車時,手中沒有飲料罐。經過整場比賽,甚至只是自由練習忙碌一個階段,他們會因為排汗掉了幾公斤的體重。
新加坡一直是很適合我們的賽道,又有人稱之「Red Bull賽道」,因為這裡非常重視空氣力學的效能,剛好是車隊長久以來的強項。我們在這裡12次登上頒獎台,包括Sebastian Vettel在2011到2013年連霸,上演帽子戲法。但令人懊惱的是,我們過去5年都只以第2名完賽,去年Max Verstappen成為上一位新加坡大賽亞軍,我們希望這項紀錄能在2019年被斬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