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場館,可以說是整個運動產業中相當重要的一環,沒有場館的話,何來比賽的舉行呢?例如前年的台北世大運、國際賽會上的奧林匹克運動會、全球瘋狂的世界盃足球賽,都需要專業且符合國際標準的場館來讓比賽順利進行。
不過如果因為一項大型賽事而興建新的運動場館,自然有可能衍生出環境與資源使用的議題,我們理應是要在城市建設當中同時發展體育活動,而不是對社會造成更多負擔,也因此,這中間的平衡拿捏就成為關鍵。
對於這樣的議題與討論,台灣第一位就讀於俄羅斯國際奧林匹克大學碩士班、目前於國立體育大學博士班進修的葉家榮,也許可以帶給我們一些不一樣的方向。
本文有三大重點:
1. 看運動場館經理人如何搞定棘手的蚊子館、經費、環保等大問題?
2. 台灣少數俄羅斯交換學生跟碩士畢業,結果在工地拿榔頭,當理想與現實不相符合,又該如何期待?支持家榮持續往場館規劃經理的動力是什麼?
3. 場館規劃管理有100個細節,台灣未來要申辦運動會,運動場館的走向怎樣比較適合?
家榮過去有過許多運動場館規劃設計與營建管理的經驗,包括了台北世大運主場館的台北田徑場、板橋第一運動場、新竹縣立體育場等大型運動場館都出自他手,加上去年剛考取美國專案管理師 PMP 執照,替自己近幾年累積的經歷進行考核,也讓自己的專業知識更加充實。
在整個場館建設中,家榮扮演著專案管理( PM )的角色,熱愛運動的他認為這是份兼具榮譽感與挑戰性的工作,尤其選手需要在符合國際場館規則的場地比賽才有成績被認同的可能,讓這份工作更被賦予一種使命感,如果想要讓整個工程的成效更完善,除了要有相關經驗累積,對不同領域人員的溝通與技巧也相當重要。
蚊子館怎麼來的?
以運動場館的營建與管理來說,最常遇到的挑戰自然是場館的永續利用與經營,這也是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 IOC )於 2020 年改革議題中特別提到的議題,尤其是多年來許多大型運動賽事進行完畢後,容易產生「蚊子館」的狀況,確實對於整體社會資源是一大浪費。

蚊子館對於社會大眾來說是印象最為鮮明的問題,不過家榮將範圍更加擴大,他表明,場館的永續發展並不單單只有蚊子館的問題要解決,包括每次運動賽會舉辦的碳排放、對於生物多樣性的衝擊都是需要思考的問題, IOC 與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更共同出版相關議題守則,甚至在場館興建時,也必須要把動物遷徙的時間給考慮進去,這都顯示,運動賽會的執行與整個自然環境都息息相關。
回到蚊子館身上,在我們關注蚊子館的問題之前,可能要先思考為何會有蚊子館?常見的蚊子館通常都是為了大型運動賽事所刻意興建的場館,其中戶外場館可能又更加嚴重。而會形成蚊子館的主要原因自然與「運動賽事的需求和後續場館經營需求不同」有關,以場館的觀眾席來說,在運動賽會期間的每個座位都代表一個商機,但在運動賽會結束後的場館營運,如果沒有相應活動支持,偌大場館的每個「空位」都是一種浪費,賽會期間可能需要這麼多的座位,但在後續經營上的話,可就不一定是必要條件了。
此外,如果以奧運會為例,單一賽期舉辦下來可能有 2 、 30 個運動項目,但以一個國家來說,總是會有熱門與冷門的運動項目,如果是熱門項目的場館或許相對容易處理,但當遇到冷門項目時,相關場館的後續經營就會成為問題。以足球為例,若是歐洲國家舉辦世界盃足球賽,場館留下來給每場動輒 3 、 4 萬人的歐洲職業聯賽使用是恰如其分,但如果換到亞洲聯賽一場可能連 1 萬人都不到的情況,這樣的場館就可能成為問題。
這只是其中一種項目的問題,如果是其他運動項目換到不同的國家可能都會有相對應的煩惱,也因此在世大運時,家榮才會與團隊設計出可拆式游泳池、人工草皮足球場搭配臨時看台等措施,將可能產生的後續環境傷害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