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冠翔只用了四年多跑完世界六大馬拉松,而且平均總成績都在三小時之內!
但是他並不專業,只是素人跑者。
但是他並不年輕,已經是 43 歲的大叔,卻可以靠苦練,五公里測速遠遠超過二十年前當兵的自己。
但是他並不健康,過程中曾經歷數次腿部拉傷、右腳嚴重撕裂傷、重感冒、雙眼白內障手術、術後的休息低潮期。
但是他並不輕鬆,是電通安集斯集團品牌「安納特」的總經理,又是兩個孩子的父親,把一天當成 29 小時來用。
雖然我不跑步,不過看完《去你的人生低谷》,以後對於想做的事再也沒有藉口!
這本書是以六大馬拉松為主題,那我也從六個方面分享收穫—「夢想」、「PM」、「工作」、「管理」、「公益」和「台灣」:
Part 1:關於夢想
【啟程階段】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也都有個自我解讀及完成夢想的方式。唯一不變的,是得一步步逐夢踏實,一段段地通過考驗,不斷對著鏡子裡每個階段的自己說:「Yes, you can make it!」
最早象總(取自英文名 Sean 的諧音) 是為了走出母親去世的傷痛,還有解決體重破表問題,把運動當成解藥。他報名「泳渡日月潭」、「宜蘭梅花湖」和「台東活水湖鐵人賽」,每周五天,每天凌晨五點練泳,從游不到十公尺的旱鴨子,變成一次能游完兩千公尺。
另外,他報名「太魯閣馬拉松」,規劃自主訓練,從跑不完十八公里,變成能跑完 42.195 公里的馬拉松。
書本中的跑馬人名言說的很好:「沒有奇蹟,只有累積。」你也有想做的事嗎? 有想完成的夢想嗎? 不想繼續做「夢」和空「想」,就要靠一次又一次的練習和嘗試,拉近和目標之間的距離。
任何事都必須勿忘初衷,回過身,面對任何困難的選擇時,就得在眾多選擇中,選上某些讓自己很不舒服的種種,而凡此種種,通常都是正確而必然的選擇。
為什麼要活著這麼累? 象總說:「人生就是不斷挑戰舒適圈的動態過程。」人過的太舒服,相對也失去成長的可能性。
有句話說:「難走的路越走越容易,容易的路越走越困難。」比對自己的人生經驗,如果當年沒有放下一切,花光積蓄赴美求學,今天的想法、視野、語文能力,都一定還在原地踏步,因此很認同要走窄路的選擇。
【奮鬥階段】
當你有了夢想,擬了計畫,在執行之前,象總還提醒一件事:「學會堅持前,試著先學習放棄。」
他放棄了「慣性」:
每個人每天都只有二十四小時,而我只是盡可能有效率地變換頻道,並努力催眠自己:「我有二十九小時。」....我不斷提醒自己:「如果只想著快快做完,等事情做完了,事情真的就完了。」因為「優秀」不該是一種先天特質,而是一種只要用心都能夠後天養成的習慣。
別人早上七點才起床,他已經完成早晨訓練;別人下班回家看電視,他已經準備出門練跑。
在「能與不能」之前,更重要的是「為與不為」,要想達到跟大多數人不一樣的成就,只能放棄正常的生活作息,逼自己擠出多一點時間。
我為了維持寫作的習慣,一個人住時是早上六點起床,把握九點上班前的兩個半小時;現在要負責叫兒子起床到送上娃娃車,不得不提早到五點多起床,至少有將近一小時的個人時間。說不想賴床是騙人的,但我有比睡覺更想做的事啊!
他放棄了「熱愛」:
對過動兒而言,最痛苦的莫過於叫他不准動,特別是在自己愛慘了的運動。為了世界六大馬,我學習到非得暫時放棄網球、籃球、棒壘球等從小到大的最愛。
籃球和棒壘球曾是他每周都要做的運動,投入超過二十年,可是為了不讓不確定的傷勢,影響既定的馬拉松系列賽,只好忍痛先暫停。
他放棄了「美食」:
但追求六大馬的過程中,為了讓身體達到一種適度平衡與相對完美的狀態,我會選擇在比賽來臨前一個月,徹底禁斷...凡事過猶不及,面對生命中愛透的人事物,緊緊抓牢並不是唯一解答,展現適度的節制才是真愛,能夠靜靜地忍受旁人見不到的孤獨,才能品嘗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