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Kareem Abdul-Jabbar的無解天勾、Hakeem Olajuwon的迷蹤步伐、Bob McAdoo的中距神射、David Robinson的敏捷攻勢、Patrick Ewing的招牌後仰、Moses Malone的二波強攻,每個人都有他們的看家本領,球技的含量都非常的高,都是現在晚輩球員普遍所欠缺的。
而以下是這七大進攻型中鋒的生涯最佳數據:
Shaq O'Neal | 29.7分13.6籃板3.8助攻3阻攻 |
Abdul-Jabbar | 34.8分16.6籃板4.6助攻 |
Bob McAdoo | 34.5分14.1籃板2.1阻攻 |
Olajuwon | 27.3分11.6籃板3.6助攻1.6抄截3.7阻攻 |
Robinson | 29.8分10.7籃板4.8助攻1.7抄截3.3阻攻 |
Malone | 31.1分14.7籃板1.5阻攻 |
Ewing | 28.6分10.9籃板4阻攻 |
這裡特別提到歐天王一下,他應該是我見過NBA歷史上技術最細膩的中鋒,且在他巔峰時期攻防都是一把罩,其餘三大中鋒都被他蹂躪過就可以知道這位夢幻步伐的一代宗師有多麼強大。
在這裡額外加一個90年代的偉大中鋒,雖然他不曾到過25分10籃板,但也曾經相當接近過。
Alonzo Mourning | 23.2分10.1籃板2.7阻攻 |
晨星在許多球迷心中是偉大的中鋒,相對進攻上,Morning在防守端非常強悍,而進攻端他也有很不錯的水準。
那多久了? 你沒有看到現在中鋒打出類似以上偉大前輩的數據,在這個禁區斷層的時代裡。
所以其實你能想像Shaq O'Neal對於後生晚輩無法將中鋒主宰力持續發揚光大感到很不滿,因為在2016年賽季以前,上一個單季平均能繳出25分、10籃板的中鋒就是他本人,而那時間要追朔到2003年他還在洛杉磯湖人,這也代表十多年來,聯盟很少有一個在進攻端能有毀滅破壞力的中鋒。
而除了上述七名傳奇,過去時代曾經最接近25分、10籃板頂尖數據的人無非就是中國西遷的「移動長城」姚明,他是近年內中鋒端上最具進攻技巧的超級中鋒,他曾在2007年單季繳出平均25分、9.4籃板、2阻攻,是2016年以前中鋒最具亮眼的表現。
姚明能在聯盟打出這麼好的成績絕對不是只有因為他高!! 最重要的是他有很扎實的球技底子,且在籃球場上非常有智慧。
這裡順便來列出四大中鋒後世代曾經被眾人期待或是正在挑戰之路上的明星中鋒最佳數據。
2016年賽季以前:
Yao Ming | 25分9.4籃板2阻攻 |
Jermaine O'Neal | 24.3分8.8籃板2阻攻 |
Dwight Howard | 22.9分14.1籃板2.4阻攻 |
Al Jefferson | 23.1分11.7籃板1.7阻攻 |
DeMarcus Cousins | 23.9分12.7籃板1.7阻攻 |
Anthony Davis | 23.8分10.5籃板2.9阻攻 |
這裡也得提一下,在2016年球季以前只有一個禁區球員(不限中鋒)有繳出「25-10」的數據,那就是那時還在明尼蘇達灰狼的Kevin Love,且他還不止一年:
Kevin Love(2014) | 26分13.3籃板 |
Kevin Love(2012) | 26.1分12.5籃板4.4助攻 |
Love雖然不是中鋒,但在四大中鋒後的世代裡,在2016年以前,新一代的禁區球員唯有他曾經打出這樣頂級數據過(TD與C-Webber這兩個大前鋒也曾有),不過Love當時就像被詛咒一樣,自己數據亮眼但球隊戰績黯淡。
從這些表格可以看得出來中鋒真的出現斷層過,Yao Ming和Jermaine O'Neal都已經不在球場上,傷勢都摧殘了他們的生涯,而Al Jefferson也同樣如此退化,至於Dwight Howard雖然還有影響力,可是確實無法與過去相提並論,都已經來到下滑的趨勢,且除了年紀影響外,長年征戰所累積的傷勢也侷限了他們的發揮。
看到曾經有第一中鋒氣焰的Howard過去因為膝傷的困擾打打停停,甚至到了乏人問津的情況,Howard『魔獸』時代似乎已逝,中鋒火炬的傳承也輪到他要交給其他年輕晚輩去追逐。
然而到了2016年球季後,聯盟年輕一輩開始有接班人出現,為首的就是DeMarcus Cousins、Karl-Anthony Towns與Anthony Davis,他們三人為主要新禁區世代的承接者。
道粉
現在才看到作者這篇佳作,以下個人小回應也有點晚了:
1. Shaq O'Neal 的那個標準、以及作者提到「場均有25分、10籃板的實力,而過去歷史的中鋒球員有哪些曾有不止一年繳出這樣賽季數據的表現」這段話,我個人覺得這段話及數據標準本身即使見仁見智、但問題不大。
比較值得玩味的是:
10次?或5次?2次?1次?可以放在一起比較嗎?
不同年代球員下所達成的「場均25分、10籃板」的次數,可以放在一起評比及比較嗎?
這跟生涯入選年度球隊及防守球隊的次數一樣,不同年代球員,是不應該拿來一起做比較次數多寡的。
有些年代的禁區及中鋒好手如過江之鯽,想入選及入選年度一隊,基本上就很難(因為好手多)。但有些年代的禁區及中鋒好手凋零,沒什麼人跟他競爭,因此入選及入選年度一隊的機會,當然也就顯得更容易及大多了。
再者再舉一個禁區防守環境的問題:
如果有些年代的禁區及中鋒的防守好手如過江之鯽、且聯盟環境高度重視禁區防守 (或者在聯盟冠軍戰及總冠軍戰所對位的禁區對手,是一位(甚至敵隊中有多位)禁區防守好手,那麼,他想拿到「場均25分、10籃板」自然就不會那麼輕鬆及容易了。
但如果是處在一個不重視禁區防守(甚至大前鋒及中鋒都愛跑去投外線、也不愛待在禁區做防守)的聯盟對手環境,以及如果聯盟冠軍戰及總冠軍戰所對位的禁區對手並不是一位禁區防守高手(甚至談不上是禁區天王級好手),那麼,他拿到「場均25分、10籃板」(甚至更誇張數據)的機會,自然就會容易多了,也會顯得似乎更無人可擋。
想像一下,一位超級聯賽的禁區球員(中鋒或大前鋒),假如是處在面對大專聯賽或高中聯賽的禁區對手環境、以及對手不擅或不愛禁區防守的環境,那麼,他是不是會顯得似乎更穩定?更強大?更巨大呢?
2. 禁區球員的五項數據中的「得分」及「助攻」的數據,我個人也一向認為難以完全客觀被放在一起做評比論斷。
這除了跟不同年代的環境及對手不同之外,也跟隊友層級有高度相關掛勾。
首先在「得分」方面,如果一位禁區球員的身邊有一位助攻好手的隊友,他的得分自然就會顯得更輕鬆(及更不費體能耗損)及更有效率了,因此進功能力及效率也易被高估。
反之,如果他身邊缺乏助攻好手的隊友,那麼,他就只能多靠自己的進攻技藝能力來拿分了,他的得分數據相比之下就顯得被低估了。
其次在「助攻」方面,也是類似的道理。如果一位禁區球員的身邊,不乏明星進攻得分好手(甚至不只一位明星進攻好手),那麼,他所傳送出去的球,被投進籃框的成功機會,自然就會很大。也就是說,成為助攻的成功機會就會很大。
反之,如果一位禁區球員身邊的隊友群的牌子及進攻得分能力的層級,比別人或對手小,那麼,他傳送出去的球,被接手隊友投進籃框的成功機率,自然就會比較小。因此就算他傳的再好或傳的很多,但隊友如果投不進(或投進率相形較低)也沒用,他的助攻次數無法完全彰顯他的助攻能力。
總之,籃球是高度團隊的運動,除了球員的個人數據可能存在與某些隊友之間「魚幫水、水幫魚」的互利受益情形之外,球員個人所取得的各種生涯成就及生涯數據、次數,也跟整體隊友群實力、所屬年代、 所屬對手群環境.....等等,都高度相關及掛勾。
.
7先生
這也是80 90年代好看地方 肉搏戰啊
禁區廝殺 腳部 灌籃 火鍋
現在就在投籃 跑來跑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