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一篇已經帶領大家稍微認識了美國國家醫學學會 (ACSM) 持續做了 14 個年頭的運動產業分析預測。
上海體育學院在 2017 年也開始做類似的事情,而後更與 ACSM 簽署合作協定,共同發表了 2019 與 2020 兩份年度健身趨勢預測。
統計問卷的調查方式、對象、選項、權重等調查方法學先不談。姑且不論必須性還是重要性,一個執世界運動產業牛耳的國家可以持續從事 14 年的調查,並且讓他國開始仿效的事情,絕對有其存在意義的。
本篇文章來探討中國這三份健身產業趨勢報告當中一些在地化與民族性相關的特殊運動產業趨勢,並計畫在將來後續文章當中將歐美趨勢與中國趨勢相互比較。

註:本文“表格中”所使用之名詞均為原始報告使用(僅作簡繁轉換),但在“內文”以及與 ACSM 自身的預測報告之間若有相異之內容將會使用台灣通用名詞並特別註明。
2018 - 2020 中國年度健身產業趨勢變化一覽
2018 中國健身產業趨勢
在21世紀第一個十年後半,普遍興起的健身產業在歐美與中國的預測報告當中都包含了:
力量訓練(Strength Training)、穿戴式裝備 (Wearable Technology)、自身體重訓練 (Body Weight Training)、戶外活動 (Outdoor Activities)、核心訓練 (Core Training)、團體訓練 (Group Training)、認證健身專業人士 (Educated, Certified, and Experienced Fitness Professionals)、健身專業人士法規化 (Licensure of Fitness Professionals)、手機運動應用程式 (Mobile Exercise Apps)、瑜珈 (Yoga)、個人訓練 (Personal Training)、運動減重 (Exercise for Weight Loss)、以及成效分析 (Outcome Measurements) 等。
2019 中國健身產業趨勢
2019 年的報告中,比起 2018 年多出了有:
孕婦/產後班 (Pregnancy/Postnatal Classes)、槓鈴健身 (Barbell Training)、舞蹈健身、柔韌性和靈活性滾軸/筒 (Flexibility and Mobility Rollers)、拳擊/跆拳道和綜合格鬥、高強度間歇訓練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步行/跑步/慢跑俱樂部 (Walking/Running/Jogging Clubs)、普拉提 (Pilates)、團體私人訓練 (Group Personal Training)、廣場舞 (Square Dance)。
被取代的趨勢有:
穿戴式裝置、體醫結合、認證健身專業人士、健步走、健身專業人士法規化、手機運動應用程式、運動營養指導、健身會所、健身結果測量。
2020 中國健身產業趨勢
今年剛出爐的報告裡,比起去年又多了:
由 ACSM 提出的運動即良藥 (Exercise is Medicine)、由運動營養指導轉變成的健身飲食 (Fitness and Dietary)、多出一個兄弟姐妹的步行/跑步/慢跑/自行車俱樂部 (Walking/Running/Jogging/Cycling Clubs)、由槓鈴訓練重新正名的自由負重訓練 (Training with Free Weights)。
重新回歸榜內的有:手機運動應用程式 (Mobile Exercise Apps)、穿戴式裝置 (Wearable Technology)、青少年兒童肥胖干預 (Intervention for Overweight and Obese Children and Adolsecents)、健步走 (Brisk Walking)。
趨勢評估和推論:2018 → 2019 → 2020
特殊族群 (1):孕婦/產後班 (✕ → 9 → 20)
2019 新增了孕婦/產後班,2020 也停留在榜中。近年中國雖然有一定程度鼓勵生育,但受到經濟影響,佔有人口組成絕大多數的中低階層家庭尚未有餘力能養育多位小孩,更需要維持雙薪收入,因此並未能實際對孕婦/產後班市場的健康與養生訴求產生影響,預估 2021 可能會跌出榜外。
特殊族群 (2):青少年兒童肥胖 (14 → ✕ → 14)
雖然孕婦與孩童在人口學上關聯相當緊密,但在經濟力與消費水準上卻沒有類似的相關。中國有許多教育觀念是寧可將收入花在孩童身上而非自己,讓家庭支出更往孩童方向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