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10號的晚上,師大體育系學弟打來問說:「Mike你有沒有意願接松山高中游泳隊的體能訓練工作?」
松山高中游泳隊剛比完今年的全中運,自從換了新教練已經連續兩年的成績持續進步,如下個賽季前加入體能相關的訓練,會更有助於他們的進步。對方希望我思考一下,有興趣的話可以安排我和現任松山高中游泳隊的趙晏熙教練進行進一步討論。
記得這通電話掛斷後我的心情很高興,原因是運動訓練的專業被別人看到,不過對於松山高中,我知道有籃球隊,他們是以前我們在HBL常會遇到的對手,但游泳隊這我還第一次聽說。我打開電腦上網搜尋松山高中游泳隊相關資料,民國90年初是松山高中游泳隊最強盛的時候,在各項比賽中成績皆名列前茅,但隨後台灣各高中皆開始成立泳隊後,因著選手來源的分散,松山黃金世代也隨之消逝。隨後泳隊也慢慢缺乏關注並逐漸沒落,後期換了幾位教練但表現皆平平,直到2019年才開始在比賽場上開始取得成績。
很快我們排定了第一次去松山高中的時間,在2019年5月15號早上,國外運動隊伍專長教練、體能教練、運動防護員、物理治療師,彼此互相工作是很常見的搭配,競技運動把各項專長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才能產生最大的效益,但台灣除了本身已經是國家頂尖運動員,不然基層運動隊伍要落實此組合很少見。
『訓練運動員提升運動表現』和『訓練亞健康減少體脂肪』在訓練上的難度,如果用台灣最流行的路跑來比喻的話,就是:
訓練亞健康族群就像85%的參與者,你的競爭對手可能是上班族周末有運動習慣者、或是有跑步習慣,想贏過他們你透過一定時間的訓練就可以刷卡大部分的人。但「訓練運動員」就像跑在隊伍前端15%的參與者,你的競爭對手可能是路跑團的老手,或是參賽是為了站上凸台的人,彼此都投入非常多精力在訓練,獲勝差距僅在2-5秒間。
該隊組成隊員,多數都是從國小就開始接受訓練之選手,泳齡平均分布在7-8年,在了解該隊目前訓練狀況後,我們隨即針對2019年10月全運會、2020年1月全市運、4月全中運等三項主要競賽準備。
很多人會說,小朋友應該要多讀書,把考試考好,未來才會有好的人生。
但自己走過學生運動員這段路,我抱持的觀點是,專注考試,確實有機會上比較好的學校,但人生並不是永遠都是單選題、複選題,或考古題,有時我們所面臨的問題,有時連標準答案都沒有,需要仰賴自己判斷。
從國小開始,我與其他同學的差別就是,除了讀書外還需要做好學生運動員的角色。在球場上我主打控球後衛,所受的整合和應變能力也讓我在高壓力狀況下,可以有靈活的思維,找出解決方法,每天日復一日的訓練生活,讓我養成高度的自律和面對逆境不服輸的韌性。
操作一艘船最安全的方式,就是將它停泊在港口,但這卻不是原本建造它的目的。
學生運動員的身分需同時兼顧「運動訓練」與「讀書」,把眼光放長遠,清楚的思維和心理韌性兼具學術理論支撐,除了在人生十字路口中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斷外, 具備問題解決能力的話,不也是就業市場中人人都想挖的寶?
很多人會說運動無用論,對此我抱持著不同的觀點,透過運動,除了讓我這讀書後段班的學生有機會可以上大學,擁有不同視野外,自律與面對逆境不服輸的韌性,也讓我在現在完成學業後可以透過努力,拚搏出自己的事業。
在持續支持松山高中游泳隊的同時,我也認識「蓬勃運動Peak Force」負責人Jeff Hsu,他們投入體能教練、物理治療師等發展運動必需資源在支持頭屋國中田徑隊、台灣大學籃球隊、輔仁大學籃球隊等共10支以上的運動隊伍,除了實際參與該隊伍日常訓練外,也協助該隊伍提升能見度,進而讓更多關心台灣運動的人,關注到這群這群為夢想而拚搏的小孩,透過購買隊伍毛巾或運動補充品,給予這些隊伍實質的訓練經費支助。
每到國際賽事,我們總希望台灣的選手能在世界舞台拿下獎牌,競技運動就像一座大型金字塔,如果金字塔的最高殿堂是四年一度奧林匹克運動會,金字塔的基座就是國中、高中等「選手基層訓練站」,也是大多數運動員跨進運動圈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