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賽車迷,但是真實故事改編的「Rush / 決戰終點線」令人熱血沸騰,看到賽車手背後付出的努力,以及 F1 (Formula One,一級方程式賽車) 史上最扣人心弦的雙雄爭霸賽事之一。
以下內容涉及部份劇情,怕影響觀影興趣者,歡迎看完電影後再回訪。
【電影本事】
James Hunt 和 Niki Lauda 都不顧家裡反對,不約而同放棄從醫和從商的生涯規劃,想要當一名賽車選手。來自英國的 James,有男模般的臉蛋和身材,玩世不恭,及時行樂,卻具有超凡的駕車天賦,能在比賽中有爆發性的表現;出生於奧地利的 Niki,其貌不揚,不苟言笑,過著自律的生活,成績優異而且穩定。兩個人的命運從三級方程式賽車開始交錯,一路對決到頂尖的一級方程式賽車,然後在 1976 年的賽季, 發生了一件從此改變兩人餘生的事件…….
以下是看完電影的幾點感想:
【Regular Life Style】
James 和 Niki 不只個性差異很大, 對於獲勝的理念和人生的態度也南轅北轍, 造就了最終不同的人生結局。
從 1960 年代 F1 賽車變成職業運動起,在前 56 年裡,平均每年會有三名車手喪命,為了追求更快的速度,車體趨於輕量化,導致更沒有保護性。 James 說過:“The closer you are to death, the more alive you feel. It's a wonderful way to live. It's the only way to drive.” 當你全神貫注在場上奔馳,愈能感覺到死亡,也愈能感受到自己實實在在地活著。他賽車是要追求刺激感,獲勝是唯一的目標。為了贏得勝利,他願意付出一切。當車隊要 James 證明自己有機會擊敗 Niki 時,他反問:“Will he put his life on the line the day it really matters?” 在比賽中遇上生死相搏的瞬間,他不會退縮,反而會賭上性命全力衝刺。而賽車對於 Niki 而言,無非是一種賺錢的手段。因為別無所長,被迫玩命競技。冷靜而沉著的他有一套風險評估哲學,賽車場上的任何決定要是風險大於 20%,他就不會去做。例如過於惡劣的天氣和不可預測的賽道狀況,他寧可放棄一場賽事,也不要賠上性命。畢竟小心駛得萬年船,來日方長。
另外, F1 賽車和所有的職業運動一樣,在商言商,只要車手成績退步或者受傷,就要有被解約或者揮棄的心理準備。 James 和 Niki 都心知肚明,不過 James 選擇活在當下,如果今天順利征服死亡,贏得冠軍,那他全心享受圍繞自己的鎂光燈和美女美酒,無暇思考往後的人生。 James 像是馬力強大但極不穩定的改裝車,這一場比賽可能有如神助,下一場比賽卻表現一般。 Niki 則是日復一日過著規律的生活,早睡早起,他知道意外難以避免,但是至少可以讓自己維持水準以上的演出,在被迫離開舞台之前,他會設法延長多幾年當車手的日子。勝利固然美好,但 Niki 不會沉醉其中或過度享樂,隨即投入下一場賽事的準備。他像是裝備齊全和可靠度極高的名牌車,偶有故障但不會出現重大問題。
所謂的「一流」,即每一次都能夠發揮高水準的能力…作曲家的基本課題就是「寫出好的樂曲」。如果要持續創作許多超水準的曲子,我認為不能依賴個人隨時變化的情緒。 ~『感動, 如此創造』<第一章 正視自己的「感性」>
前陣子讀完日本配樂大師久石讓的著作『感動,如此創造』,他算是宮崎駿和北野武導演的御用電影作曲家,書中提到專業作曲家和一般人的差別,在於前者可以不斷繳出優秀作品,而不是只有寥寥可數的好作品。另外,有的人在心情很好的狀況下才有創作的靈感,久石讓認為借助情緒作為創作的依託,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像他就是讓生活維持固定的步調,訂下每天從早上 9:45 到凌晨 3 點多的時間分配表,即使心情不好,或者身體欠安,都不能影響到既定的工作進度。
其實無論賽車、作曲和上班都很類似,我贊同 Niki 和久石讓的作法,讓自己擁有規律的作息,第一個好處是身體比較健康,自己在念書時期就非常少熬夜,隨著年紀愈大,熬夜的影響也愈大,隔天上班精神欠佳,可能還要好幾天才能補回來。第二個好處就是能夠循序漸進去實現目標,不管你想完成的計劃是什麼,沒有每天累積一點成果,就不會有達陣的一天。第三個好處就是長時間才能看出一個人真正的實力,就像當一個球季的安打王很不錯,但厲害的是能夠維持十年的高安打率。
Rudy
推好文~這部片我很喜歡看過很多次,看完你寫的又想再看一次
不過這部電影我印象最深的是niki lauda跟女友求婚說的那段話 “ I should warn you, I'm not going to be any good at this. "Bringing flowers" and "holding hands". I'll probably forget your birthday. But if I'm going to do this with anyone, it might as well be you ” 我重點好像擺錯地方了.....
Ryan / 小凱
Hi Rudy, 先跟您致上萬分歉意, 我每天都會看痞客邦和 FB 粉絲團, 但運動視界分站很久才看一次, 好吧! 是一年看一次 @[email protected] f我大概記得有求婚的橋段, 但對白沒有像您記得地那麼清楚, anyway, 謝謝您的分享, 其實 " But if I'm going to do this with anyone, it might as well be you" 這句話很感人啊, 前面幾句都在鋪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