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酷是什麼?
「跑酷」一詞來自法文的 Parkour 音譯,洐生自法語 Parcours(PK),有「超越障礙訓練場」的意思。一般稱跑酷者為 Traceur 。進行跑酷運動時,相當於把整個城市當作一個大訓練場,樓梯、圍牆、屋頂、路上的障礙物等,都成為可以攀爬、穿越的對象。
跑酷的起源 都市居民與身體、環境的疏離。
1902年的一場火山爆發,在加勒比島上的聖皮埃爾鎮造成大約28,000人死亡。當時一位法國海軍中尉George Hebert勇敢地投入了疏散工作。這次的災難摧毀了許多城市建設,Hebert注意到,當地原住民比起歐洲人,更能夠克服種種道路上的障礙。他推測,現代人多數已經失去即時應對環境變化的能力。這個想法促使他進一步去觀察原住民的身體發育以及他們如何使用各種運動技能,以此制定了自然訓練法(The Natural Method)。這套訓練法的目標在於,透過訓練身體去配合環境,並提高運動能力,其中技能十分多樣,包括攀爬、跑步、游泳和人造障礙的課程,跑酷者會透過不斷重複來戰勝身體的弱點和精神恐懼。
很快的,自然訓練法成為法國軍事訓練的基礎,並進一步為法國特種部隊的發展與改良。多年後,退伍軍人Raymond Belle 將這套方法交給他的孩子David Belle和他的朋友,在這群年輕人的改編下,創造了現在的跑酷。

跑酷好酷 只是為了要炫技嗎?
跑酷是精神與肉體的雙重訓練。退役軍人之子David Belle和他的朋友Sebastian Foucan等人創建了Yamakasi,是後來跑酷團體的前身。他們在練習時講求互助與團隊合作,並且,任何僅被挑戰成功一次的技法都不能算是成功,只會被看成巧合。因為他們認為只有反覆練習之後的自信、把握,才符合跑酷的精神。
有趣的是,跑酷雖然是源自法國的運動,卻在某種程度上受到亞洲武術文化的影響。在運用身體的技術上,從李小龍與成龍的功夫電影中取得不少靈感。也是因為這樣,跑酷在發展上出現了分歧,有人覺得流暢移動才是跑酷所要追求的,有人則覺得有創意地使用身體技能也很有趣。後者發展為後來的花式奔跑(Free running),以特技空翻等更複雜的技巧來移動。

新式體能教育創建者 Erwan Le Corre :「不存在『最好的跑酷選手』。」
跑酷作為一項運動,是否應該舉辦相關運動賽事一直是爭議的問題。對於一些跑酷者來說,這項運動所追求的目標似乎和傳統運動不同。這是一門身體的藝術,一種實踐生活的方式,重點在練習與自我超越,而非擊敗對手。2007年,歐美跑酷圈甚至興起了 Keep Parkour Rivalry Free(非競爭性跑酷) 的呼籲,希望能夠維持跑酷的原初理念,也就是自我發展、和諧性以及利他精神──跑酷畢竟是起源於一場災難的救援。

恐懼作為必要的因素
台灣跑酷者韓順全:缺乏了恐懼這個要素,跑酷充其量僅僅是一連串跑來跑去、跳上跳下的活動。
這裡所謂恐懼,除了受傷、失敗,更包含我們在潛意識中對於習慣的依賴,……
閱讀更多 原文出處 【跑酷|專欄】重啟身心的想像力
參考資料
World Freerunning Parkour Federation
Choreographic dwellings practising place
撰文/李培瑜
責任編輯/OT編輯部
*本著作權屬一路報導,侵害必究;未經許可不得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