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到了嗎?大城市的人口數就是高上其他城市一大截,所以當在投票時,或許一日球迷根本不清楚球員表現到底好不好,只是希望可以看到自己認識的球員入選而已,這就是大城市的優勢,不過也因為後來票選加入了球員的票選,讓這樣的優勢稍為弱化了一點。
球員是否像超級英雄一樣
球迷們都喜歡看贏球的球隊,但更喜歡看宛如超級英雄般挽救弱隊的明星球員,就像去年如救世主般的Luka Doncic,他在票選上就有非常大的支援,因為這樣的特性,導致許多球員也許成績一直不錯,但是一年兩年都是一樣的狀況,球迷會失去新鮮感,轉為投向更有觀賞價值及故事性的球員,但是即使有這樣的特性,球員持續保持成績,且一步步讓球隊成績夠上層樓,相信還是可以吸引球迷的目光,給予入選明星賽的機會。
全國轉播數
在美國並不是所有比賽都是全國轉播,通常被選上的球隊除了要有高人氣(城市人口優勢)之外,通常戰績也都相當好,換句話說,假設球隊戰績不佳,自然而然入選全國轉播的機率就變小,而我們來分析一下沒觀眾緣的這五名球員在當年的電視轉播數。
- 底特律活塞隊(Tobias Harris)8場(2017-18)
- 華盛頓巫師隊(Bradley Beal)5場(2016-17)
- 底特律活塞隊(Andre Drummond)6場(2016-17)
- 波特蘭拓荒者隊(CJ McCollum) 14場(2016-17)
- 曼非斯灰熊隊(Mike Conley)5場(2016-17)
或許你對這個數字沒有概念,我就拿勇士為參考值你就知道差異性在哪,2017-18年全國總共轉播了277場,勇士就播了43場,佔了全部的15%,而活塞只有8場,只佔了大約3%,前一個賽季2016-17年全國總共轉播了164場,勇士隊轉播了28場,佔17%左右,而上述最多場次的拓荒者也只不過是勇士隊的一半而已,對於曝光度當然不公平,更別提只有五場的巫師跟灰熊,球員的知名度自然產生差距,也多少在明星賽的投票上產生影響。


當然,球迷投票還考慮到球員本身的魅力、球技、形象,甚至是長相,不過NBA是個商業為導向的聯盟,哪位球員可以塑造成明星,哪個地區的經濟市場大,以聯盟的立場都會把資源投注在那裡,結果也就是造成一些不公平的狀態,為了解決天平傾斜的問題,聯盟也利用各隊教練選出替補明星球員的方式,消彌了一些爭議,讓更專業的角度把一些具有實力的球員挑出來,這些球員才能在更大的舞台發揮及展現才華。
另外,像未來之星、灌籃大賽、三分球大賽等,假設球員有實力,也是可以脫穎而出讓大家認識,而聯盟或許可以在票選時,特別為一些關注度較低的球員,做一些highlight影片,這樣更可以讓球迷去認識及研究,或許在投票上就會有更多想法及觀點。
曝光度絕對是投票時的關鍵因素,就像台灣選舉為何要買廣告宣傳,就是因為有知名度,得票率也就相對提高,但是我們在投票時,是否有真正的去研究這些候選人,就像我們投票給球員一樣,是否有去研究球員的數據及目前場上的表現,相信有很多人還是“印象派”的去投票,這樣對於有實力成為明星球員的人會是一種打擊,也會影響到NBA的成長發展。
最後,明星賽一定都會有一些遺珠之憾,而這些球員落選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是假設持續的在球場上展現才能,或許今年無法參加,過幾年後,就會得到大家的認可了,有實力的人終究會被看見的,也會成為明星球員,現在NBA明星賽還在投票階段,或許可以關心一下那些沒觀眾緣的明星球員,甚至是展現你獨到的眼光票選那些極具潛力的未來之星。
境鏡靜
風和日麗的週末早晨,劃破這悠閒的美好只需要一台宣傳車跟一場選舉,雖然小小的憤怒之火瞬間被點燃,但是心裡深處明白,唯有透過投票才能展現民意,也才可以捍衛這塊民主自由的寶島,所以手拿著身分證,踏出家門,
這段有bug,投票當天零時起就不能再做任何宣傳以及拉票活動,否則處罰50萬,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