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球隊更極端避免低位進攻,例如籃網整季只有 13 次,你可以想像這是 Barkley 與 Shaq 一場比賽的數量,也許老一派對於新觀念有所抵觸是站在比較極端的立場,但多點平衡不見得是壞事。
在 2020 世代,NBA 說不定會開始討論,如何修改規則以取得最佳平衡,吸引更多籃球觀眾。就像後喬丹時代,聯盟著手加快進攻節奏。ESPN 作家 Kirk Goldsberry 曾發表演講提到,他很好奇若移除底角三分球會有什麼改變?或者是將邊線的區域縮小,是否能減少該位置的投籃?
早期,NBA 球隊會盡可能接近籃框,但從 1951 年 George Mikan 主宰聯盟後,聯盟將禁區範圍從 6 呎拉開至 12 呎,Wilt Chamberlain 的出現更讓界線退到 16 呎,延續至今。倘若 NBA 縮小禁區,是否能讓球員在低位時,避免違例,更加頻繁挑戰禁區,藉此改變整體風格呢?
透過調整禁區大小,可以改變球員的出手分佈,滿足老一派的球迷,並保持現代化的空間與節奏。想像一下,Embiid、Karl-Anthony Towns 更能發揮自己的價值,鼓勵長人往禁區挑戰。我相信 Shaq、Barkley 會持續類似的議題討論,但只要三分球持續發展,改變似乎勢在必行。
電視收視率是否持續下跌?
NBA 當然希望收視率和 NFL 一樣猛,至少要超過 MLB 吧?面對下滑聯盟並不擔心,NBA 主席 Adam Silver 先前向媒體表示,「收視率下滑我們並不意外,也沒有很關注,因為有其他數據顯示,整個聯盟是更受到歡迎、矚目的,去年參與度創下新紀錄,全球有超過 16 億的社群媒體追蹤基數,訂閱服務 League Pass 觀眾在增加,周邊銷售持續攀升。對我來說,問題是如何在這段過渡期接觸粉絲,尤其是年輕的觀眾。」
早在 1992 年,NBA 也曾遭遇收視率危機。當時 Larry Bird、Magic Johnson 相繼退出球壇,有記者擔心 NBA 很難找到如此具有話題性的球員、隊伍,聯盟應該要特別關注這兩人的缺席,是否會撼動 NBA 未來。事後證明,Jordan 成功接下棒子,並且傳承給 LeBron。當我們繼續討論未來也許會是 Luka、Giannis,讓 NBA 的頭號球星頭一次由非美裔球員擔任。
考慮 NBA 轉播合約即將在 2024 到期,聯盟許多財務都緊扣著電視收視率,即便多項數據呈現樂觀成長,這仍是值得後續觀察的議題。
那該怎麼做?正如 Silver 所言,NBA 有非常多的年輕觀眾,這群人比傳統用戶更樂於接受改變,所以 NBA 嘗試賽事變化,包含季中錦標賽、季後賽種子順位調整。其中,季中錦標賽、海外例行賽在其他職業聯賽都有成功案例,今年四月的 NBA 理事會議,或許我們就能看到大幅度的改變即將成真。是否能成功沒有人知道,至少 NBA 得嘗試一些新玩意兒。
如果錦標賽還不夠,或許可以考慮改變整個賽季的時間,避免全美最夯的 NFL 正面碰撞,另外還有自由市場是否能提早開始,改到選秀會之前?據悉,越來越多球隊高層有類似的想法。休賽季更動呼聲逐漸提高,未來 10 年肯定有機會好好討論。
哪支隊伍能主宰下一個 10 年?
勇士王朝本季正式瓦解,一切回到原點。若以奪冠機率「不為零」來考慮,我認為今年有 12 支隊伍有機會,湖人、公鹿分別是東西區兩大龍頭,面對許多競爭對手,像是西區有快艇、火箭、金塊、爵士、小牛,東區則有 76人、塞爾提克、熱火、暴龍、溜馬。
總有人會脫穎而出,例如在 Jordan 退休後,先是馬刺、湖人,現在則有湖人、快艇、公鹿三強是奪冠大熱門。不過實力差距沒有勇士巔峰時期來得大,因此即便現在戰績普普的隊伍,也可以保持樂觀,畢竟我們要看的是 10 年。
像是年輕的雷霆就很有機會,進行兩筆大交易以後,球團擁有可觀的未來資產可以發展,灰熊本季也是慢慢耐心培養年輕球員,當然還有準備收割的老鷹,有一群天賦異稟的年輕球員,更有龐大的薪資空間可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