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be Bryant 是名世代中難得一見的球員,但他並非數十年一遇的大物;他的體能條件雖出色,然而卻沒有達到非比尋常的地步──我們甚至可以這麼說:幾乎每一年 NBA 選秀,都能看見和他身材相近(6 呎 6 吋、210 磅),體能條件相近(或更棒)的好手。
然而,是什麼讓「黑曼巴」的歷史定位遠遠超越 NBA 的其他球員呢?是他發揮天賦的方式,他幾乎最大化了自己的所有能力。
巔峰時期的 Kobe 跑得比別人快、跳得比別人高;然而在這些優勢褪去之後,他依舊無法抵擋,全都因為他經年累月泡在體育館中所淬鍊出的頂尖技術,「黑曼巴」幾乎沒有弱點。在球場的各種方面:得分、投籃、傳球、籃板、傳球,Kobe 幾乎都可以做到出類拔萃的地步。Kobe Bryant 在台灣時間週一因直升機意外而逝世,但他所傳承下來的「曼巴精神」,卻永存在全世界每個籃球迷心中。
Kobe 的球風奠基於出色的技藝。任何迎上前來的防守,他都有辦法能夠破解:對方如果留一步,他就跳投;對方假使貼上來,他就切入;對方祭出兩人包夾,他便傳球給有空檔的隊友(編按:嗯?雖然常常也…)──沒有任何一種防守策略能真正限制住「曼巴」,他也沒有固定的得分模式,一切取決於防守方給予的策略。
他在球場上的動作沒有一絲遲疑;每一個動作都有目的,前一個動作都是為了下一個所做的鋪陳。每一次的追平、絕殺出手,都來自於一次次的琢磨苦練,Kobe 是聯盟中極少數不仰賴體能就能統治聯盟的奇才,這也是為何他能在整個生涯中拿下 33643 分、單場豪奪 81 分的原因,更是在他 37 歲、體能條件幾乎已經蒸發,還能在生涯謝幕戰中砍下 60 分的根本。
但即使 Kobe 是個後天努力的天才,他也並非每次都能做出正確的決定──事實上,也沒有任何球員能。我們也時常看見他被包夾,寧願投出超高難度跳投也不傳球。指導心高氣傲的他並非易事,曾任他的總教練、一代名教「禪師」Phil Jackson 甚至寫了一本相關的書。
不過 Kobe 與無數模仿他的後進不同的是:他從來不是「被迫」進行低命中率的出手;即使是最佳的大鎖級防守者,也無法完全限制他。Kobe 的高難度出手,或多或少都是他自己的意志選擇。關於他,我(本文作者)最喜歡的一段引言,來自於傳奇助理教練 Tex Winter,在《完美球賽的藝術》(暫譯,The Art of a Beautiful Game,作者 Chris Ballard):
「(Winter:)『他看穿了比賽的一切本質。然而──別搞錯我的意思──他理解比賽的程度,比他實際上做的更加出色。』(作者問:)所以你是說他知道如何正確打球,但有時他卻反其道而行嗎?『就是這樣,沒錯。』」
近一整個世代的球員,幾乎都仰慕著 Kobe Bryant 長大,並且模仿起他的動作。但這些人不清楚的是,真正使 Kobe 特別並偉大的,並不只是他的球風、他的動作或是所謂勇於出手的心態。敢在比賽最後關頭承擔責任,自信投出最後一擊的球員多得是;Kobe 的自信心確實是使他成功的重要因素,但使他如此傑出的關鍵,卻是這份爆棚自信的根源:也就是那在耗費在體育館的時間、精力和汗水。
Kobe Bryant 的職業精神甚至震撼了 NBA 的最佳球員們。2008 年奧運時,年輕一輩的球員們在 8 點早起為全隊準備早餐時,Kobe 竟已經在體育館進行三小時的訓練,他為整支球隊重新改寫「努力」的定義。
可怕的是,「黑曼巴」不僅比別人努力,打得還比別人更聰明。他在攻守兩端的表現,來自於不斷精進、輔以影帶分析的結晶,20 年來如一日,最後登上了全 NBA 的巔峰。看看聯盟史上得分的前十傑,只有 Kobe 和 Michael Jordan 兩人的身高在 6 呎 8 吋以下;籃球本來就是個不公平的運動,但手握 5 冠的洛城嬌子並沒有因為這項不公平而停下。
Kobe 的生涯注定與榜上第 8 名的 Shaquille O’Neal 相互牽連。Shaq 和 Kobe 是完全不同類型的球員。他是個更為活躍、外向的 7 呎長人,季初訓練營報到時身材會走樣;更常常在例行賽時偷懶。Shaq 有個響亮的綽號「超人」,來自於他超群的身材、天賦,來自於他的 DNA;如果他是超人,那麼以自律、刻苦為名的 Kobe 就該是雷克斯路瑟(Lex Luther)──一個沒有任何超能力,卻靠著智慧與其匹敵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