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提升表現、預防傷害、減緩疼痛,運動肌內效貼紮​​》籃球常見傷害和避免對策

本書由四位技術專精、治療經驗豐富的物理治療師共同創作,清楚詳細的示範說明,讓你一目了然,不用擔心貼錯造成反效果,帶你確實提升肌力,消除痠痛!

提升表現、預防傷害、減緩疼痛,運動肌內效貼紮​

如何出版

 

請繼續往下閱讀

籃球是棒球以外,最受國人喜愛的運動項目,傳統的基本動作包含傳接球、運球、投籃、搶籃板,但隨著美國職籃運動的蓬勃發展,現代籃球更強調靈活的腳步動作與身體協調性。

靈活的腳部動作可配合手部的運球技巧來改變速度、節奏及方向,加上科技化、系統化的專業訓練,又更提升球員個人的身體素質了,只要能掌握配合軀幹的核心控制、身體平衡和重心轉移能力,就可完成許多高難度的過人技巧與變換方向、急停轉身等進攻手段,還能讓攻守轉換的節奏與步法更為流暢。

籃球運動傷害類型

籃球運動造成的傷害比例非常高,一般分成非接觸性與接觸性運動傷害。或許是天生結構或基本體能不足的關係,女性發生傷害的比例比男性高,而高中和大專的籃球選手多半是在練習時受傷,職業球員則是在比賽中較常產生傷害。

  • 非接觸性運動傷害

主要成因包含熱身不足、軟組織負荷過大、組織退化、動作錯誤、肌耐力下降等,因基本體能不佳所導致。

請繼續往下閱讀
  • 接觸性運動傷害

籃球運動過程中最容易發生接觸性傷害,包括因碰撞、推擠、卡位、防守等意外所造成的急性傷害。輕者可能出現肌肉拉傷、軟組織挫傷、韌帶撕裂傷,嚴重者則造成骨折或關節脫臼。

籃球運動容易受傷部位分析

籃球常見的運動傷害可簡單以傷害部位來區隔,一般來說,下肢受傷的比例超過 60 %,其次是上肢約 15 %、軀幹 12 %。由於下肢需不斷承受跳躍、著地、改變方向、加速、減速的壓力,相對來說容易受傷是可以理解的,也因為這樣比賽中因下肢受傷而退場的比例高達七成。

根據一項對 1094 名 NBA  球員進行的為期 17 年的研究發現,側踝扭傷是最常見的占 13.2 %,其次是髕骨膝關節發炎占 11.9 %、腰背部拉傷占 7.9 %、腿部肌肉拉傷占 3.3 %[1]。

當然在高張力的訓練與比賽場合,跟腱的斷裂、十字韌帶或半月板損傷、手腕骨折、肩關節或肘關節骨折與脫臼也都時有所聞。

請繼續往下閱讀
  • 踝關節扭傷

籃球運動中如果能夠越接近籃框就越具有優勢,所以跳躍能力就很重要了,不但要跳得高,還要落下著地後再立刻跳起,這樣重複起跳、落地的過程,會讓下肢負重達體重的數十倍,運動傷害就都發生在這個過程中,尤其最常發生側踝關節扭傷。

根據統計,有 45 % 的踝關節受傷是在落地時發生,其中一半的傷害是因為踩在另一個球員腳上而造成,另一半則是因為落在球場表面。其他受傷的機轉包括突然的急停減速、變換方向(30%)、碰撞(10%)、跌倒(5%)等[2]。而可能造成踝關節扭傷的三個危險因子則為:

① 曾有過踝關節損傷病史的人,踝關節再損傷的可能性幾乎是沒受過傷害的人的 5 倍之多。

② 穿著鞋跟有氣囊的鞋子比穿著沒氣囊鞋子的人,踝部傷害的可能性高出 4.3 倍,這是因為籃球鞋後跟的氣囊會降低後足穩定性,反而增加踝關節扭傷的風險。

③ 比賽前沒做伸展動作的球員,腳踝受傷的可能性是有做伸展的人的 2.7倍,顯示出小腿肌肉緊繃和踝關節損傷關係密切,且小腿肌肉緊繃很可能是使腳處在旋後位置接觸地面的原因。

因此,要減少踝關節扭傷的機率,除了花時間做伸展運動增加踝關節周邊肌肉的柔軟度、增加本體感覺的訓練以提升動態踝關節穩定,以及納入下肢的肌力訓練外,還可透過肌內效貼紮來達到急性消腫、增加本體感覺輸入的訊號及預防扭傷。

  • 膝關節損傷

膝關節穩定對許多球類運動來說都很重要,尤其像籃球需要大量做出衝刺、跳躍、快速變換方向、急停轉身等動作,膝關節的負擔極大,因此必須仰賴強壯的下肢力量、適當的神經肌肉徵召,來避免關節過度扭轉或移位。

前側膝關節的疼痛,通常不是一次的急性傷害所造成,而是長期過度使用或肌力不平衡導致的慢性傷害,例如髕骨股骨疼痛症候群或膝關節退化。若是再加上髖關節或大腿肌群肌力不足,或是下肢肌群柔軟度不佳,且沒有進行適當的伸展運動或肌肉放鬆,就會增加膝關節受傷的風險。但若是一次性的傷害,通常較為嚴重,例如韌帶撕裂傷或半月板破裂。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