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0/02/09

探討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在運動工程的反思

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已經成為現在產業發展的流行語!然而,知易行難,在政府大推產業園區的同時,如何才能將傳統的線性經濟的觀念,轉變為循環經濟的概念,才是我們真正應該關心的。筆者就從自己熟悉的領域來探討,循環經濟的議題,跟各位做個分享。

作者:Yeh Chia Jung

「循環經濟」不論對學術界、產業界及政策制定者而言,都是一個知道很久卻難以作為的議題。

有幸在誠品書局閒晃時看到一本名為「循環經濟」一書,作者是黃育徵先生。拜讀之後可說是獲益良多,讓我對自己的學術論文及工作價值觀有所新的省思。

在體育運動圈中,僅十幾年來也有一個很熱門的概念-永續發展 (Sustainability),也是每一座奧運會申辦城市,必須清楚交代自己如何在舉辦奧運會時,達到各方面永續發展的目標。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創意與發想來實現這個目標,但幾屆看下來,不外乎是在賽後要如何有效利用競賽場館、投資建設基礎設施改善民生條件以及賽會整備過程的節能減碳。

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循環經濟跟永續發展並不能視為同樣的概念,我們文中再來討論

因此,在永續發展一詞已經被冷飯熱炒N百次的今天,筆者想來探討的是循環經濟在運動產業的實踐,當然因為投身於運動工程行業,自然本文將以運動工程為主要的討論主軸。

「循環經濟」中概述經濟發展的三個進程:大自然經濟、線型經濟以及循環經濟,這三個進程分別對應了我們社會經濟的三個現象:農業社會、工業社會以及共生社會。

我們當今所認識的社會,多半是保留在線型經濟的階段。下圖呈現了線性與循環的一個系統比較圖。

圖片來源:Guy Bashford, NISP Network

很多人看到著張圖可能會有跟我一樣的困惑,這跟我們現在在做資源回收不是一樣嗎?把可回收的資源再次投入做二次使用,我們不早就進入循環經濟的世界了嗎?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們可以簡單來看著兩者的差異:

1) 資源循環:一個是透過資源回收再利用,讓資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在每一次的產品循環中,資源的價值也不斷的在遞減。然而,循環經濟是建立起一個無限的循環圈,讓資源的價值能夠永續的存在。

2) 生產過程:一個是著重於手中產品的後續處理,避免資源的浪費或濫用。而循環經濟更加著重在生產過程的體系架構,舉例來說:製造人工跑道面層過程所產生的硫化高溫、氣體排放等,將這些被稱之為排放物的物質,透過有效的處理及規劃,轉化為其他產業或產品的可用資源。

而這些差異點造成了「循環經濟」知易行難的關鍵點,不論是產品如何能重新設計保存期資源的永久價值,還是整個生產體系的跨領域資源共享,這都是我們仍然需要努力的目標。

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在運動工程中我們能做什麼呢?

建築工程這些基礎建設往往是消耗天然資源最主要的缺口,根據荷蘭社會企業Circle Economy的統計分析,全球有一半以上的資源是用在建築業,或是您還記得北京奧運的那座鳥巢嗎?大量的鋼材使用導致當年的國際鋼價飆升,你就能想像這資源消耗得可怕了。

我們稍微停一下,站在「永續發展-Sustainability」角度來看一下,如何做到運動場館的永續發展呢?不論是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2014年索契冬季奧運還是2022年北京冬季奧運(只舉例我有看過資料的),在這所謂的運動場館永續發展,仍舊停留在賽後的後續利用的議題上。

換句話說:只要我有持續在使用這個場館,這些資源就稱不上是浪費。

但從循環經濟的角度來看會變成另外一件事,這一座運動場館的首要任務自然是達成人類行為的使用需要這點是毋庸置疑的,不論是大型賽事的需求,還是後續培養運動風氣、訓練的需求。然而,一個關鍵的概念點差異則是,我們在規劃這座場館的生命週期時,便是從它還是分散的自然資源起一直到任務結束後,恢復回其他資源的整體週期,去看待這中間如何去做到真正的資源循環,而非僅是看待它的使用年限或是使用率。

也就是說,一座用了20年的體育場,不一定比一座只用2年就拆掉的體育場來得更具備環保、永續的概念。(當然,這必需是在這座2年就拆的體育場必須是在循環經濟的概念下來規劃設計的)

舉例來說,這些建築體都是採用模組化的設計,選用的運動設施也都是具備天然環保設計的,這些建材或設施甚至可以是租用的,這有點難想像吧?試想一下當這座體育場是用樂高積木蓋成的,當你拆掉它以後,你可以把它收起來,當有天我們需要蓋火車站的時候,又可以拿出來使用,荷蘭的Park 20|20 就是一個我們很好的範例。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