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夢迴吹角連營:既生陽建福,何生潘威倫(上)

今天我們要來說另一個故事,這故事也是可以用很久很以前當開頭的,我沒想到2004已經快16年了。

作者:一貫三

Annoying Dog

林英傑後來不是說手是去日本才爆的嗎?

一貫三

他在2005年就已經準備爆了,2006只是真的爆而已......

Chaohong Cheng

雖說林英傑是去日本後手才徹底爆掉,但造成他去日本後手徹底爆掉的傷勢,根本原因確實就是他還留在台灣時,投球量就已經長年被過度濫用所累積出來的。而且這不是在中職才開始累積的,而是從學生時代在高苑工商打球時就開始累積這個因了。

也因為這個緣故,他在2001年雖然在TML勇奪勝投王及三振王,但卻手傷復發,使他痛失2001年世界盃中華隊國手資格,也導致他那年年底接到兵單要去當兵時(他加入TML時還是役男身分),他無法像其他獲得國手身分的球員當兵期間可以待在國訓隊維持身手,而必須乖乖去一般部隊當沒棒球可打的一般大頭兵,導致他棒球生涯被迫中斷整整兩年。也讓人一度擔心林英傑的棒球生涯是否會就這麼完了。

因為如果是一般職棒球員,整整兩年不能打球,往往會因為打球手感喪失而對他棒球生涯造成嚴重打擊。像以前也打過 TML 的陳志誠就是這樣,他當兵也是當滿整整兩年的大頭兵,結果當兵前他還是 TML 的主力投手,退伍後就手感盡失徹底淪為龍套選手,然後勉強再掙扎了四年還是找不回身手就被迫提早結束職棒生涯了。

但對林英傑來說,當兵兩年沒球可打,對他來說,卻反而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的又一次印證。甚至某種程度上,林英傑這兩年不能打球的當兵生涯,反而還間接拯救了他的職棒生涯。因為林英傑這兩年的當兵生涯,雖然因為沒打球也有點手感喪失,但卻也讓他先前早已過勞的手臂獲得「關機」效果而得到徹底休息,使他退伍後反而能帶著恢復滿血狀態的手臂回歸職棒,稍微花點時間恢復手感後,反而還能繼續在中職殺翻天。也因此,林英傑的手才能繼續撐到去日本之後才正式爆炸。否則以他先前累積的手臂過勞狀況,不用等到2005年季後賽,林英傑只怕手早就爆了。只能說,一件事是福是禍,有時候一時半刻還真的是說不準。

今天我們要來說另一個故事,這故事也是可以用很久很以前當開頭的,我沒想到2004已經快16年了。

那是2004年6月27日的事。兩個月後,陳金鋒才會在雅典對上原浩治把紅線球打向中外野,劃出我們記憶中最美的那顆三分弧線。

請繼續往下閱讀

提到了就一定得放一下

影片來源

下半季剛剛開始,統一剛剛拿下睽違三年的半季冠軍。剩下五隊,要競爭最後的冠軍門票,演出史上最精彩的半季王座追逐戰。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一場,是興農跟統一的下半季開幕戰。興農推出的是陽建福,統一推出的是潘威倫。

那時他們都還只是職棒二年級生,媒體剛剛把他們跟林英傑還有吳偲佑,冠上「四小天王」的名號。這是他們職棒生涯第一次對決,陽建福拿下勝投,潘威倫無關勝敗。

但說起投球內容,潘威倫六局兩安打無失分,大概比陽建福的6.1局7安打兩失分一責失好上一點。

說起四小天王,真的很有趣。四小天王,分別遵循著四個前輩的道路,看著他們後來的軌跡,跟前人差相彷彿。

請繼續往下閱讀

吳偲佑一手剛猛速球,最像涂鴻欽,手臂也跟涂鴻欽一樣,是最早壞掉的。跟涂鴻欽一樣,他也是最早離開中職投手丘的。

影片來源

但可悲可笑的是,吳偲佑離開球場的方式,也跟涂鴻欽一樣,差別在於涂鴻欽還只是疑似,吳偲佑是直接被檢察官帶走。

林英傑很像黃平洋,林英傑極速只有147,黃平洋也只有146。兩個人都不靠剛速球打天下,是用一手七彩多端的變化球,跟能把球精準控制在好球帶九個點的控制力,迷惑打者。

兩個人的境遇也很雷同,黃平洋在1991年季後賽的完全燃燒後,就沒有然後了,手臂一去不復返。林英傑也一樣,2005季賽跟季後賽的完全燃燒之後,他的手臂也華麗麗地爆炸了。

那年的林英傑真的是神

影片來源

然後是陽建福,這篇的主角之一。

他最像的是陳義信,兩個人的成名絕技都是滑球。印象中大概是王建民在國民隊的時候吧,看過一篇報導,專訪王建民問他他會的每一種球路,心中最厲害的投手是誰。比如伸卡球,他就說是Roy Halladay。

至於滑球,他給的答案是「陽建福」。或許有人會問,王建民對於滑球的答案,有什麼好參考的?王建民在還沒去美國前,根本不會伸卡球,他的伸卡球是在小聯盟突然學會的,洋基看上的是他的滑球。

影片來源

如果要我說,我這輩子在臺灣沒看過有人的滑球投得比他更好。他的投球姿勢是一開始高抬腿,蓄積大量位能,接著出手瞬間停頓。

這時軸心腳已經準備開始旋轉,下一秒自由腳向前蹬出,然後用接近3/4的方式出手,把前一刻蓄積的能量全部彈射出去。

這帶來的是均速145,不時可以看到紅字的快速球。至於他的滑球,傳說過去大家爭論實況野球的「V-Slider」到底是不是電動開外掛,直到他在2003年橫空出世,這件事再無疑問。甚至BBO為他特別打造的球種,就叫阿福V滑。

四小天王的最後一人,是潘威倫。潘威倫跟謝長亨一樣,很低調,低調到不能再低調。不知道是不是因為跟謝長亨一樣身披綠色戰袍,即使年年百局,年年十勝,但在討論聯盟最強投手的時候,卻很難想到他。甚至之後三連霸燃燒的投手,都是洋投。

影片來源

但也像謝長亨一樣,他就這樣一步一腳印,一點一滴累積自己的記錄。到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所有純中職跟先發投手有關的累積記錄,除了三振以外,大概旁邊寫的都是他的名字。

潘威倫的投球動作某意義上很像謝長亨,只是他的抬腿不會那麼高,他的成名球種也不是指叉球,主要是二縫線快速球,還有變速球跟切球。沒有那樣劇烈的縱向變化。

潘威倫2003年就已經拿下新人王,陽建福在2003年雖然投出了1.48防禦率的鬼神成績,但畢竟是半季行情。會讓人懷疑他會不會得到二年級生症候群。

事實證明沒有,他的成績更上一層樓。他27場出賽,25場先發,172.2局,繳出146.4的ERA+,於此同時還有當年聯盟先發投手排名第五的8.5 K/9值。任何一點,都不像一個25歲投手會投出來的成績。

另一邊的潘威倫呢?當然也沒閒著,29場出賽28場先發,176.1局,12勝8敗,ERA+ 135.2。二年級生症候群什麼的,在他們兩個身上,找不到一點痕跡。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