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木更津,有一點年紀的人,可能會想到「木更津貓眼(木更津キャッツアイ)」這部作品,也有些人會發現這裡是著名高速道路「東京灣橫斷道路」千葉側最近的都市,還有日本三大狸傳說所在地、可以欣賞漂亮日落景色的中之島大橋等等....。

距離市區大約15分鐘的車程,可以來到當地著名的一所完全學校-曉星國際學園。說起這所學校,熟悉日本藝能界的人會說,安室奈美惠、松田聖子的小孩在這讀過,經歷2000年初期的棒球迷會聯想到,前日本火腿/巨人/中日的傳奇球員小笠原道大,也曾在這所學校的棒球場過著高校球兒的三年。這幾年曉星國際男足/女足球部也越來越好,去年底出了一位J2內定選手。
當時間來到下午,足球部的成員們,陸續來到校園內的人工草球場上練習,目前男子高中部裡,有兩位台灣出身的留學生,以及一位從台灣回到母國繼續高校足球生活的日本年輕人。


曉星國際的足球-選手「特徵」建立的育成原則
去年,曉星國際的畢業生中,出現了一位J聯盟新人-國本玲央。慣用左腳、傳球銳利的國本,2019年展現出自己的特質與才能,成功獲得J2俱樂部山口Renofa的青睞,簽下職業合約。有趣的是,國本高一高二時期並不是曉星國際足球部的一隊先發主力,他一直到高三才常駐先發。短短一年的時間,他一下躍升成各俱樂部的觀察名單。說到這名球員,足球部總監督內藤雅也這麼說:

「他的腳法、視野、速度都很不錯,本來就擁有可以一流選手的資質。他過去兩年的體能不好,一些基本功也不夠扎實,心理素質也有些不足,所以沒辦法成為A隊的固定先發。一開始他沒辦法理解自己的特長與缺點,甚至有點迷惘。但他後來意識到,只要自己補足這些缺點就能變強,就逐漸成長起來了。」
「曉星國際是一所完全中學,國中/高中都有足球部。比起其他高中足球部,我們比較有時間讓選手自己發掘問題,從旁協助他們成長。因此我們會將重點放在培養具有『特徵』的選手這件事情上。」
不管是韓國、日本或是台灣,職業足球是個競爭十分激烈的舞台,別講職業,光日本大學足球就是個殘酷現實的競爭場域了。對選手來說,想要在這樣的環境下生存,最重要的是-擁有自己的「武器」。技術、視野、觀念都能透過訓練改善,也許沒辦法到百分之百,若是以「跟得上球隊整體水平」為基準的話,絕對是可實現的目標。
但如果是想培養出「能在進階舞台存活、球隊用得上」的選手,球員必須先意識到,自己的武器是什麼。然後,從當下的球隊現實狀況思考自己的位置。
這也讓我想到前陣子去德國6級聯賽通過測試,因為病毒疫情而暫緩旅外行的王義友說過的話:

「我覺得那裡(德國)的生存法則很簡單,就是你能不能成為他們用得上的選手。所以要從球隊去思考自己的位置。如果你要在這踢球,必須做到什麼,還有你能為球隊帶來什麼武器。」
兼任中學部監督/高中部教練的小林飛雄馬則提到,日本的育成系統下,可以培養出很多技術視野不錯的球員,但他們如果沒有在青少年時期找出「特徵」,並將其磨出「武器」的原型,未來的發展會越來越窄。
「因為每個人在成長期的發育速度不同,有些人可能特徵出現的比較早,他就能先從活用這個特徵著手。有些人發育期來得的比較晚,可能要從現有的條件去思考自己的武器,找出自己在球場上的生存之道。」
曉星的訓練中,你會看到,這是一個讓選手學習掌握自身特徵的空間。舉例來說,對自己盤帶有自信的球員,即使有傳球的選項,如果他選擇自己突破,指導者也不會責備他,反而是鼓勵。如果後衛對自己的第一判斷與啟動速度有自信,積極上前搶斷,就算發生失誤,教練也不會就此否定他剛剛的判斷。當然,如果是沒有觀察下的硬幹,教練一定會嚴肅地指出問題。另一方面,教練團會針對每個球員的基本功去做調整,當他們的基礎累積到一定程度,特徵就會更明顯,成為更銳利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