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聯盟過去因為罷工停賽過3次,前面兩集分別講了1972年和1981年兩次罷工:
這篇文章要進入至今為止最後一次罷工停賽-史上規模最大的1994年罷工。
在進入1994年之前,我們順著脈絡,先來看看1985年和1990年的小衝突,並介紹球員工會的新任執行董事,Donald Fehr。
交棒與小罷工
1983年,帶領球員超過15年的Marvin Miller退休了,將棒子交給繼任者,35歲的Donald Fehr成了代理執行董事。
Donald Fehr原本是一名律師,與大聯盟球員工會最初的連結是在1975年,就是Messersmith和McNalley的仲裁案,Fehr以律師的身分給球員工會幫助。Miller因為這次契機,認識了這位年輕律師。
兩年後,Miller聘用Fehr 擔任球員工會的顧問,Fehr很快就獲得信任與重用,並在1983年成為代理執行董事。
▼Donald Fehr(左)成為代理執行董事
在Fehr代理期間,發生了一次小型罷工。
1985年8月6日,球員又在球季中發起了罷工。
這次事件的導火線,是新版勞資團體協議(Collective Bargaining Agreement,以下簡稱CBA),退休金提撥金額喬不攏,以及老闆們提出薪資上限和平均薪資的計畫。
這次事件非常快就解決,罷工只有短短的2天,薪資上限和平均薪資的計畫被取消,退休金的部分,則是兩方各退一步,取得兩方都可以接受的金額。
這兩天罷工有25場比賽被取消,不過之後用補賽的方式補回來了。
或許,是因為這次罷工快速且果決,Fehr在年底的票選中,正式成為球員工會的執行董事。
勞資之間的攻防戰
如果是已經看過前兩集的讀者,可能會發現,一開始老闆們是排斥規則的。但是,老闆們現在已經會努力制定規則,想利用規則讓自己處於有利的位置。這次,老闆們向球員工會提出規則上的利益交換。
1990年,這次CBA協商又卡關了。
老闆們承諾會將門票、廣播、電視等收入的48%,分給球員,但球員工會要同意兩個計畫:
- 制定球隊薪資上限與下限,達到上限的球隊,不能再為球員加薪,也不能簽下自由球員。
- 以成績給薪系統(Pay-for-performance Scale,非正式定名)取代薪資仲裁的方案-年資在6年以下的球員適用,先制定各個等級球員的薪資,再將球員依照成績排名,排入各個等級,再按照制定的薪資給發。
這兩個計畫會減少自由球員的流動,並降低球隊簽下長約的動力,球員工會當然拒絕。
2月15日,老闆們聯合起來封鎖球場,兩方陷入僵局。
不過,當時的大聯盟主席Fay Vincent居中斡旋之下,兩方在3月19日達成共識,前面的提案全部被否決。
新版CBA中,底薪一口氣從6萬8千上漲到10萬,但是,球員工會也有讓步的部分,取得薪資仲裁的年資從2年變成3年,代表說球員會晚一年才能脫離底薪。
比賽的部分,由於春訓停擺一個月,大聯盟決定將賽程往後調整,不會取消任何一場例行賽,不過開幕戰會延後到4月9日。
這次封場事件落幕了,但是,大聯盟高層的風暴,才正要開始。
兩任大聯盟主席、共謀案與Bud Selig
大聯盟主席一直都是比較偏老闆的,但前面提到Fay Vincent並不是,他在1990年這次衝突,盡可能站在中間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