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聽到一種說法:「先發投手一年頂多投三十場比賽,他的影響力就只有那三十場,所以要比貢獻,投手不會比野手多。所以,既然投手有塞揚獎了,就不應該爭取MVP了。」
聽起來很正確,但是真的是這樣嗎?別忘了,今天MVP原文是Most Valuable Player,也就是最有價值球員。球員,意指任何在場上出賽的選手,沒有特定是投手或是打者。
而一位優秀的先發投手,他所帶來的影響並不只是他當天比賽的勝負,更是會影響球隊的運作。簡單來說,一位能夠穩定主宰比賽且投長局數的先發投手,相對之下就可以讓球隊在他比賽當天不用這麼倚賴牛棚。如果一支球隊的牛棚是強項,那麼就表示這些選手可以之後幾場比賽再使用;而如果牛棚相對是弱點的球隊,則是可以因此避免讓較為脆弱的牛棚出場。所以,由此可見一位優秀的投手,是可以為球隊帶來多麼大的影響。或許他出場數不比打者多,但是貢獻的程度並不一定比較少。
也因為近年來大家對MVP的概念有了些改變,我們也看到了一些投手獲得MVP選票,甚至是直接當選MVP的案例。然而,在二十一年前的美國聯盟MVP投票,這個觀念仍舊被視為異類,導致「神之右手」Pedro Martinez少了一座MVP獎座。
Martinez在1999年的表現,至今被譽為棒球史上最偉大的單季表現之一。在當年出賽31場比賽的Martinez,先發了29場,拿下了23勝4敗的成績。在213.1局中,繳出2.07防禦率、313次三振、37次保送。整年11.6 fWAR,是Fangraphs統計中大聯盟史上最高的紀錄。他也在傳統數據拿下了難得一見的三冠王,相當令人佩服。
當年的Martinez,可以說是隻手撐起了紅襪的投手戰力。Martinez之後fWAR最高的紅襪先發投手,是已經年屆三十五歲的兩屆賽揚獎得主Bret Saberhagen,只有3.6 fWAR。其他的紅襪先發投手,連2 fWAR都沒有。
Martinez在1999年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比賽,包括在洋基球場對上死敵洋基送出17 K完投勝的比賽、1999年明星賽鬼神一般的演出。他到了季後賽,更是在分區系列賽第五戰後援六局,帶領球隊淘汰了當時擁有多位名人堂等級球星的克里夫蘭印地安人,晉級美聯冠軍戰。
1999年的美聯MVP及金手套獎投票大概是史上最具爭議性的一年。在金手套獎的投票,竟然出現了Palmeiro只有守了28場比賽就獲獎的世界奇蹟。而MVP則是出現了空前的爭議。
Martinez當年的表現,不僅是當季最佳投手,甚至可以說是當季最佳選手。而他對於紅襪的貢獻,幾乎可以說是遠勝其他任何大聯盟的選手。美聯當時fWAR最高的選手,是還在印地安人的Manny Ramirez,可是他也「只有」7.5 fWAR。當年打出生涯年的Derek Jeter,則是繳出了7.4 fWAR。
然而,當年的MVP卻是由遊騎兵鐵捕Ivan Rodriguez拿下。
仔細去回顧當時的投票情況,Martinez拿下了八張第一名選票,比I-Rod七張還多。而除了這兩人,Rafael Palmeiro、Manny Ramirez和Roberto Alomar都拿到了四張選票,Jeter則是拿了一張。但是,投票的記者中,有兩位並沒有把Martinez的名字寫上去。就這樣,連德州當地記者都沒給球隊MVP的I-Rod,就以區區13分,拿下了當年美聯MVP的獎座。
這兩位拒絕投給Martinez的記者當中,一位表示他不贊成投手當MVP,另一位則認為比起Martinez,紅襪總教練Jimy Williams跟明星游擊手Nomar Garciaparra對紅襪的貢獻更大。
然而我覺得很奇特的點是:這些拿到多數MVP第一名選票的選手,其實有出現分票情況。例如Ramirez跟Alomar就互相吃票,而I-Rod跟Palmeiro也有分票。如果這些分票情況沒有出現,Martinez的順位是有可能掉更後面的。Martinez已經繳出史詩級的成績,結果卻只拿到了八張第一名的票,這也暗示其他投票者並不認為他,一位投手,應該拿下當年的MVP。
Martinez除了因為自己的守備位置而被遺漏之外,當季拿下94勝的紅襪「只有」獲得美聯外卡,也被媒體當作不投給Martinez的藉口。其他那些獲得第一名選票的選手,所屬球隊都拿下了當年的分區冠軍。然而,就像之前兩篇所提到,我們不應該把團隊戰績當作衡量選手的標準。而且就像前面所提到的,Martinez等於是單刀匹馬獨自挑起紅襪投手大樑,去和其他球隊對抗。有人可以想像如果今天Martinez不在紅襪,憑著那精美的投手戰力,紅襪的戰績大概長什麼樣子嗎?
fb - 何沬
以前也愛神右 但要說最冤枉MVP真的也太誇張 I肉拿獎沒問題 或許是更該給Ma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