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時,筆者在台灣職業籃球方面也有些想法,在PTT籃球版上做了一點關於「世界職籃市場比較」的資料蒐集,今年2020,將舊文拿出來並做一些編修,與大家分享。
- 【美國】(目前因疫情停賽中)
全世界最好的籃球聯盟,基本上就看NBA,30支球隊, 有歷史有文化,參與的企業大,吸引的目光多, 球迷是散佈全世界的,大部分的球隊都賺錢, 聯盟本身也是賺錢,經歷過幾次勞資爭議,但都能渡過。
2016年時,美國有超過3.2億人口,人均GDP 5.7萬。
聯盟從1949年合併了BBA、NBL後更名為NBA來算,有70年以上的歷史。
- 【中國】(目前因疫情停賽中)
在台灣旁邊的中國,有著目前有20支球隊,聯盟是賺錢的,球隊是賠錢的,所以這些經營球隊的公司們組成聯合公司, 要來競標聯盟的經營權~2017勢必有場大戰(2020,仍沒有變化)。
超過13.7億人口,人均GDP 0.8萬
聯盟有25年以上的歷史(1995~)
- 【台灣】
我們來看台灣的現況,2016年時有7支球隊,籃協是賺錢的(賺薪水),經營是賠錢的,球隊本身也是賠錢的,參與的企業有大有小,公營的佔三間(2020時,現況剩5支球隊,其他相同,說不定還是目前世界上唯一還可以打比賽的職業聯盟)
台灣有0.23億人口,人均GDP 2.2萬
聯盟有16年歷史(2003~)
- 【菲律賓】
很神奇的是,其實他們的PBA是亞洲首個職業籃球聯賽,1975年就成立了,
人口約一億,GDP不滿3000鎂。
我以上述觀察再加上google,用來算各國的開發度,用最簡單的算法來算市場(2016)
人口乘上GDP的比例(市場大小)
台灣是1,中國是21,美國是36,韓國是3,菲律賓是0.6
下圖顯示市場大小,日本是2019年加的。
後面會講到單場進場人數,這邊提一下
台灣是1,中國是14,美國是60,韓國是13,菲律賓是20
季賽場次數量比
台灣是1,中國是 4,美國是12,韓國是 3,菲律賓是0.6
所以進場人數季賽比
台灣是1,中國是56,美國是720,韓國是39,菲律賓是12
下圖將比賽數及參與數圖形表達,日本是2019時的數據。
開發度以進場人數季賽/市場來看,越高越好
台灣是1,中國是2.7,美國是20,韓國是13,菲律賓是20
下圖在2019有加入了日本,多少可以參考一下。
以上是大的概況(很粗的概算,沒考慮票價),結論是台灣職業籃球過度"不"開發
不是市場小的問題
我們來從幾個SBL觀眾所看到的問題說起
1.進場觀眾少
喜歡籃球的人沒有這麼少,可以參考HBL可以吸引到的觀眾數,啊~你說免費嗎?那麼可以參考收費的ABL觀賽數,或是彰化體育館的SBL、ABL觀賽數。2020,富邦的台北主場,可以有97%滿座率。
2.收視差
其實一樣從HBL、台灣兩支ABL球隊就可以做參考。
3.球團經營心態
看得出有幾隊非常認真的在經營,但越認真就是賠越多錢,2019我們也看到了富邦出走(本文寫作時間主要是在2016年,正好能觀察這幾年的發展)
4.好的人才出走
不論是教練還是球員,都有不錯的人才出走,不過, 只要不是最好的聯盟,基本上都會有這個問題, 所以出走本身不是問題,怎麼樣培養出更多人才,才是問題
5.市場不夠大
跟美、中比起來,的確小上不少,不過是不是真的小到沒有市場?
以韓國為例,0.51億人口,人均GDP 2.7萬,籃球次於足球、棒球
對比台灣的,0.23億人口,人均GDP 2.2萬,籃球次於棒球
用這樣子的數字估算,韓國KBL是台灣的3倍規模,且是有足球、棒球聯盟競爭。
韓國平均進場人數超過3000人(2015-2016)
台灣平均進場人數低於 300人(2015-2016) (算有買票的)
台灣實際票房,在例行賽剩一週時,SBL發言說,票房最好上看600萬, 一張票算最便宜的200元,只有3萬張…而我們總共有105場比賽,也就是說一場賣不到300張票(我也是用過幾張公關票進去)。
跟最前頭的結論相同,是開發不足,不是市場大小問題。
6.其他
場館、票制、行銷、制度、球員態度、球團態度……太多說不完
馬特洪峰
等HOT變成領頭羊!
HOT籃球熱 阿良
這期待有點高啊...不過我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