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0/05/03

那些現役但難以拿下賽揚獎的巨投們

賽揚獎象徵投手的無上榮耀。但有些現役巨投,可能已經過了生涯高峰,難以再對其發出挑戰;但他們的在賽場上的表現,永遠都會讓人記得。

作者:JohnnyHsu

小鐵

Lester那一段應該是「史上第三位生涯季後賽初登板就是世界大賽封王戰且拿下勝投」,「封王戰先發且拿下勝投」很常見啊。

JohnnyHsu

謝謝小鐵大告知,已修正!

在那個那些退休但未贏過賽揚獎的巨投們裡,提到了幾名退休但沒贏過賽揚獎的巨投。接下來這篇,將要帶領讀者一探現役但因為年紀增長而難以再次複製賽揚表現的投手有哪些人。

**作者標準是從1900年起算,且用bWAR來當成評斷標準

請繼續往下閱讀

1. Cole Hamels, 2006-present (59.5 bWAR),最接近贏下賽揚的年份:2011,獲得第五高票

在現役的投手中,Hamels是生涯累積第四高WAR的投手,僅次於Justin Verlander、Zack Greinke以及Clayton Kershaw三名準名人堂投手,但與他們不同的地方是,Hamels生涯從未贏過任何一座賽揚獎。

這名36歲的名投,雖然還是能持續繳出平均之上的成績,但Hamels的身手也逐漸被時間追上了:受到傷勢影響,過去三個球季他的ERA來到3.92,想要Hamels再次複製賽揚成績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

Hamels是費城人上個10年的絕對王牌,2006出道以來,Hamels便以他精湛的球技以及帥氣的臉龐成為費城人的寵兒。尤其他在大賽的表現,更是費城人能奪得2008世界大賽的絕對關鍵:當年Hamels整個季後賽出賽了5場,35局投球中K掉對手30人次,被打擊率僅有.190,整個季後賽5場出賽拿下4勝,這神勇表現也讓他在國聯冠軍賽以及世界大賽中都拿下系列賽MVP。

2011年他與隊友Cliff Lee、Roy Halladay、Roy Oswalt組成的4 Aces陣容更是近年最讓人難忘的一組超級先發。而當年,Hamels也投出了生涯最接近賽揚獎的一個賽季,他繳出了14-9、216局投球外帶194K、ERA 2.79、ERA+137的成績。可惜,當年他的對手有兩個是自已隊友(Halladay、Lee),而該年份的賽揚獎得主正是生涯至今累積三次賽揚獎成就的巨投Kershaw。

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因球隊進入重建而被交易、進而無緣終身身披費城人球衣,但泰半生涯精華歲月都奉獻給費城人的Hamels,絕對值得看見自己的35號球衣高掛市民銀行球場:縱使他生涯從未贏得任何一座賽揚獎,但Hamels當年的神鬼表現,可是幫球隊帶回了隊史第二座、也是迄今最後一次的世界大賽冠軍。

延伸閱讀

神級的變速球,是Cole Hamels傲視全大聯盟的武器

Hamels的生涯第一場無安打比賽

 

請繼續往下閱讀

2. Jon Lester, 2006-present (44.8 bWAR),最接近贏下賽揚的年份:2016,獲得第二高票

「抗癌鬥士」Lester生涯起步於豆城,而後加入風城軍一起拿下了108年來的第一次世界大賽冠軍。當年升上大聯盟不久,Lester便在一次意外中發現自己罹患淋巴癌,而開始了癌症相關治療。復出後,他在隔年的世界大賽冠軍與隊友擊敗當年創下灰姑娘傳奇的洛磯隊,而成為史上第三位「第一次在季後賽先發就是世界大賽封王戰,且拿下勝投」的投手,此後便開啟了他相當精采的職涯。

過去12個賽季,Lester每年最少可以先發31場、繳出ERA3.5的成績,耐投、健康是他的最大武器,這樣的好表現也帶給他5度入選明星賽的成就:可是這名明星左投的賽揚獎得獎機會,恐怕已經不存。

在2016年那個準賽揚賽季(32場先發,19-5、ERA 2.44、202.2局投球三振對手197次、ERA+171)之後,Lester再也沒有投超過190局過了,雖然2018年曾經再次拿到賽揚選票(第九),但年紀增長的Lester,過去三個賽季有兩個賽季僅繳出聯盟平均水準左右的成績,要他繼續複製2016的成績是難上加難了:更何況,現在國聯有眾多年輕強投冒出頭、還有Max Scherzer這種越投越出色的巨投在前面擋著,Lester可能終其生涯都不會有贏得賽揚獎的機會。

但生涯最終絕對可以累積超過200勝、2500K的Lester,在他那三座世界大賽冠軍的季後賽裡,皆繳出了神鬼表現,尤其是不被看好的2013年以及終結小熊百年孤寂的2016年。這兩年的世界大賽,Lester都投了將近35局、至少出賽五場、合計拿下了7勝,更可怕的是ERA都不超過2.1,儼然是為了季後賽而生的男人。沒有賽揚獎加持又如何,Lester已經有了許多球員都稱羨的偉大生涯。

延伸閱讀

Jon Lester,純正的紅襪血脈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