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國聯還是美聯,選出每年的MVP對全美棒球作家協會(BBWAA)而言,都不是件簡單的事。
去年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美聯為洛杉磯天使的Mike Trout、國聯則是洛杉磯道奇的Cody Bellinger。第二名的苦主分別是於美聯擊出41轟,並在打點數、得分及保送都衝破100大關的Alex Bregman;國聯則是因為自打球使得膝蓋骨折而提前報銷的Christian Yelich,他在賽季中有驚人的0.671長打率,平均11.1打數便能擊出一發全壘打。
這四位球員中,不管是哪兩位拿下最終的MVP獎項,相信都不會讓大家感到太過意外。

他們只能拿到第二名,正顯示了MVP的得來不易--每年在每個聯賽中,MVP只會頒發給一位球員。也許是因為時運不佳、球隊不給力,亦或是BBWAA中純粹的票數落差,某些球員貨真價實的歷史性球季,仍不足以使他們獲選MVP。
以下,我們將以倒敘的方式,回溯過去球員未能獲選MVP的亮眼賽季,括弧中的數字則是球員當年角逐MVP的落選名次。(文中的勝場貢獻數值-wins above replacement,WAR。是根據Baseball-Reference所提供的數據來計算。)
Mike Trout:2018年(第二名)
關鍵指標:全壘打:39/上壘率:0.460/標準化攻擊指數(OPS+):185
Trout於2018年的單季上壘率在近十年內並列第一,使他的攻擊指數(OPS)來到生涯新高的1.088。此外,他還敲出39發全壘打,並有24次盜壘。但Trout右腕的傷勢吃掉了他一部份的上場時間,使同樣表現傑出的Mookie Betts能夠贏得生涯首座美聯MVP。
(Mike Trout 2018 年球季的精彩表現)
Mike Trout:2012年(第二名)
關鍵指標:全壘打:30/攻擊指數:0.963/盜壘:49
Trout在他的菜鳥賽季就擊出了多達30發全壘打,還有45次盜壘及125分得分的成績,是史上第一位可以繳出這種等級成績的球員。但在MVP投票時的激烈爭論後,他輸給如日中天的Miguel Cabrera。Trout在新穎數據的表現雖然突出,卻敵不過Cabrera在傳統個人數據上的優勢。
(Mike Trout於新人球季的表現就相當突出)
鈴木一郎:2004年(第七名)
關鍵指標:打擊率:0.372/安打:262/盜壘:36
鈴木一郎於2004年打破了George Sisler保持84年的單季安打數紀錄,防守數據不但是自己生涯中前幾佳的,還獲得了全美聯最高的19次故意四壞保送。但比起當年MVP-Vladimir Guerrero,就算鈴木一郎繳出全方位的表現、再加上他比Guerrero多贏四個勝場數的WAR,仍然無法獲得投票者的青睞。
Sammy Sosa:2001年(第二名)
關鍵指標:全壘打:64/打點:160/壘打數:425
美國棒球史上,只有兩位球員能達成單季60轟、160分打點的成就,Sammy Sosa就是其中一位(另一位則是Babe Ruth於1927年打出的神話球季)。但既生瑜,何生亮,Sosa不巧碰上Barry Bonds,以73轟的數字打破單季全壘打紀錄,Bonds更在之後連下三城,拿下三次的MVP獎盃。
(Sammy Sosa於2001年打出的成績絕對夠格拿下MVP)
Todd Helton:2000年(第五名)
關鍵指標:打擊率:0.372/攻擊指數:1.162/打點:147
這個球季是Helton奪得MVP的最佳時機,老實說,這也是他應得的。在這季,他的打擊率(.372)、長打率(0.698)、攻擊指數(1.162)、二壘安打數(59)、打點(147)及壘打數(405)在大聯盟都位居第一。216支安打及0.463的上壘率也是國聯之冠,這季的Helton繳出8.9的WAR,比起當年獲選MVP的舊金山巨人隊二壘手Jeff Kent,多出幾乎兩個的勝場數。
(Todd Helton生涯表現精華)
Pedro Martinez:2000年(第五名)
關鍵指標:自責分率:1.74/被上壘率:0.74/奪三振:284
其實Martinez在1999-2000年兩個無人能敵的賽季,都能名列榜上。但他於2000年繳出11.7的驚人WAR,是活球時代(Live Ball Era)以來第六高的投手。波士頓紅襪隊該年以85勝77敗的戰績收場,若是沒有他們的當家王牌,勝率可能根本不到五成。
Wei-ping Yeh
James Emory Foxx⋯⋯是Fo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