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MLB亞洲球星傳:上原浩治,兩顆球路殺翻大聯盟的王牌後援

加入大聯盟時已經34歲、直球均速僅約88英哩左右、主力變化球只有一顆指叉球......這樣的投手能有多大成就?綽號「雜草魂」的上原浩治,用成績回答了這個問題:自20世紀後,從來沒有任何投超過100局的投手,生涯三振保送比高於他。

作者:JK47

本篇文章是「MLB亞洲球星傳」專題的其中一篇。若想先了解背景,可參考這篇前言介紹;之後我們也會陸續更新此專題,逐一回顧、介紹那些擁有讓人難忘的MLB生涯的亞洲球星。

本專題文章一覽 — 

田中將大,球技優秀、實力穩定的天生贏家

大家友和,被歷史埋沒的一代亞洲傳奇

黑田博樹,被低估的高效投球機器

 

由於生涯成就實在太豐富,若想書寫、回顧像上原浩治這種歷史名將的棒球旅程,總會面臨不知該從何寫起的煩惱。所以我決定先用一張數據表開頭:

請繼續往下閱讀

20世紀後,投滿100局,生涯三振保送比最高的10位投手

投手 K/BB
上原浩治 7.33
Chris Martin 6.70
Roberto Osuna 6.27
Sean Doolittle 6.01
Shane Bieber 5.98
Kenley Jansen 5.68
Yimi Garcia 5.53
Emilio Pagan 5.38
Chris Sale 5.37
Evan Scribner 5.34

 

自20世紀後,美國職棒共有4494位投手生涯至少投滿100局。其中,沒有任何人的三振保送比高於上原浩治 — 此君職涯每九局可三振10.7人、只保送1.5人,是MLB史上唯一(至少投滿100局)三振多於保送七倍以上的投手。光是一個簡單數據,就能充分彰顯上原的高超壓制力。此外,他生涯的三振率減保送率(26.5%)排第八、被打擊率(0.197)也在四千多位投手中高居前20;職涯防禦率低於聯盟平均38%、FIP低於均值32%,也分別排第14、第24。WHIP值(每九局被上壘數)更是低到僅有0.89,只些微落後仍在巔峰的Josh Hader。

 

而雖然光看數據就已經很犀利,但考量年齡因素後,他的表現更是不可思議。由於國內就有世界頂尖、制度成熟、待遇健全的職棒聯盟,因此上原浩治如同許多日籍旅美的大聯盟好手,直到34歲、球技可能早就過了巔峰,才獲得挑戰MLB的資格。所以,當初眾人對他的期望其實不高,金鶯隊開出的兩年1000萬合約,也已是最優報價;何況他的日職母隊 — 讀賣巨人 — 原本就以財力雄厚、不輕易放走陣中球星聞名,這使得上原浩治終於在2009年取得自由球員身分、並加盟金鶯時,已經先在日職消耗了十個球季。

請繼續往下閱讀

Koji Uehara has retired

 

但這趟原本被許多人視為「圓夢」的大聯盟旅程,最終竟持續了九年 — 他不僅一路投到42歲,還寫下無數傑出的、足以名留青史的成績。考量年紀因素後,上原的MLB成就更為驚人:包括他在內,歷史上僅有六名後援投手在35歲後能累積超過10WAR,其中甚至有一半進了名人堂(Mariano Rivera、Hoyt Wilhelm、Dennis Eckersley)。自20世紀,所有35歲後至少投滿100局的投手中,上原的三振保送比(7.94)、三振率(33.1%)、被打擊率(0.184)、WHIP(0.83)不是第二就是第一;校正後的防禦率排第五、FIP- 也排第六、三振率減保送率只輸Justin Verlander。

 

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然,若撇除年齡、在日職大量消耗等不利因素,原先擔任巨人隊王牌的上原,本來就是實力硬底子的好手。在日本兩度拿下象徵投手最高榮譽的澤村賞(相當於MLB的賽揚獎),總共累積112勝67敗、防禦率3.02、失分率低於聯盟平均26%;三振效率雖不如赴美後誇張(每九局三振8人),但BB/9也低到只有1.2。以多數時間都擔任先發的標準而言,生涯三振保送比6.67無疑還是相當頂尖。總計在日職的那十年,上原拿過新人王、被選進明星賽九次,且金手套、勝投王、三振王、防禦率王、冠軍數也都各有兩次。

WBSC - World Baseball Softball Confederation

 

而事實上,他早在踏入職棒前就有赴美的機會 — 天使隊曾在1998年試圖以300萬美元簽約金延攬,可惜上原最終仍選擇先從國內職棒的豪門巨人展開生涯。業餘時期便頗負盛名、兼具潛力及成熟度,他進入強度更高的職棒之後也沒讓人失望,新人年就交出20勝2.09防禦率、三振保送比7.5、197.2局179三振,橫掃了三冠王(勝投、防禦率、三振)及各大獎項(新人王、澤村賞、金手套、最佳九人),完全無需適應期。他那年的防禦率和FIP分別低於聯盟均值51%、41%。不過,或許2002年才是上原引起更多國外關注的時機。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