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相信只要你投得愈快,你就愈有可能登上大聯盟。某種程度上,這或許是正確的,但這同樣也是挺危險的--尤其當你把「球速」與「運動傷害」擺在一起時。
高球速有助於解決打者,但人們往往高估了這件事。有許多證據顯示,跟那些沒那麼喜歡催球速的投手比起來,火球男(hardest-throwing)們更容易讓受傷,對手肘施加過多的壓力,一個不小心就會跟Tommy John說哈囉。
接下來讓我們跟著Sports Casting的腳步,分為三點深入探討這件事吧!
.那些年,火球男們進過的手術房
.球速與受傷的關聯,我們用資料來顯示
.投手該如何調整呢?讓我們請教Strasburg賢拜
1. 那些年,火球男們進過的手術房
Luis Severino、Chris Sale,和Noah Syndergaard都入選了2018年的All-Stars,他們都是名聞遐邇的超級先發投手,發燙的火球更是共享的閃亮亮招牌,任何的Top系列都少不了他們的身影。
那他們還有什麼共通點呢?
很不幸地,在過去18個月裡,他們三位「都」經歷了Tommy John手術,以修復他們的手肘韌帶。
如果要再更深入探討,Sports Illustrated對先發投手做了一個專題,顯示在過去短短的一年半裡,聯盟裡排名前21位的火球男中,有三分之一的人都把自己的手肘搞壞了。
尤其是咱們的「雷神」Syndergaard,近五個球季裡有3次因傷沒能健康完賽,但還是在那段期間裡投了更多超過97mph的速球,跟其他投手比起來。
這還不是最猛的。因為剛剛提到的那種球,經過統計一共有5,078顆,足足比排名第二的Aroldis Chapma多了51%。雖說兩人擔綱的任務不同,但這樣長期下來,對手肘的負擔可想而知。
2. 球速與受傷的關聯,我們用資料來顯示
阿拉巴馬州的ASMI(American Sports Medicine Institute,暫譯為美國體育醫學中心)在去年針對452 職業投手做了一項生物機制(biomechanical)的資料蒐集,並且用3D動態模型追溯、分析了其中的64位選手。
這項研究的目的,是為了測量投手球速(fastball velocity)與肘內翻力矩(elbow-varus torque)的關聯性。
所謂的「肘內翻力矩」,指的是投手投球時,(手臂)內旋時的旋轉力,通常會在手肘的部位達到力矩的巔峰。在那短短的一瞬間,UCL與周圍的肌肉會負責承載這樣的壓力。
該研究的結果顯示「球速的提高會讓受傷的風險增加」,選手的投球機制與體格(build)固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但對於個別受試者來說,球速解釋了95.7%的「肘內翻力矩」變異量。
單就這項研究來看,我們找到了可以支持上述說法的證據。或許有其他研究可能抱持不同的看法,但我們可以更加篤定的是,球速的提高勢必會增加投手的手肘負擔,若是硬要催球速,長期下來恐怕不是我們所樂見的事。
3. 投手該如何調整呢?讓我們請教Strasburg賢拜
如果說要避免催球速的受傷風險,調整我們的心態是一個辦法,不要過度迷信「速度可以制服打者」這件事。
畢竟同樣是「棒球大聯盟」,投手們身處的是現實世界,而不是斷了右手還可以換左手投的漫畫情節。
球速終究有消退的一天,任何投手都可能失去全盛期的宰制力,尤其當現代MLB打者們也愈來漸漸地開始習慣於投手的超高球速,彷彿物競天擇的棒球版縮影一般。
舉例來說,在2019年的時候,面對超過96mph的速球時,打者們的打擊率為.248。
跌破大家眼鏡的是,這樣的打擊率比打者面對一般的變化球(average breaking and off-speed pitches)還得高--而且足足高出25個百分點!
也因此,剛剛提到的ASMI研究,建議投手們應該別堅守著「非速球不投」的想法,在不影響投球機制的前提下,謹慎而適度地降低球速,將有機會降低手肘的負擔。
其中一位這麼調整,並且收到成效的就是「天才小史」Stephen Strasburg。
當他在2012年剛登上大聯盟時,測速槍告訴我們Strasburg一共投了超過1000顆飆破96mph的火球--隔沒多久,他就因為手肘問題進廠維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