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十年有成?陳昌源帶給臺灣足球的變化

以陳昌源在國內媒體首度亮相之日起算,2020年6月8日即已屆滿10週年,到底臺灣足球因陳昌源的出現,在十年內產生了哪些變化?

作者:久保

Brandon Li-Fong Chen

在照片中發現10年前的久保......

Milkshake

對巴林在場邊看到昌源的傳球興奮到不行,相當難忘的一場,有他在的國家隊感覺真的不一樣

glacier1943

可能真的有變化...只是變化小到可以忽略不計

久保

頗好奇「變化小到可以忽略不計」一說的原因,到底是2017年10月10日之後主掌足協者經營不佳所致?還是真的因為陳昌源影響沒那麼大呢?事實上,中華足協國家隊球員出場費從0到2018年300萬、2019年600萬的增長速度,都是在他退休賽前後的改變哦!

  陳昌源代表中華成人男足首賽亮眼,雖未能引領隊伍晉級下一輪賽事,卻寫下了陳昌源個人在國際賽的首顆進球。當終場哨聲響起之後,臺北田徑場散席人潮湧現,只見陳昌源走向西南側觀眾席。整場顧守通向陳昌源祖父席位動線入口的筆者,親睹陳昌源朝向坐在輪椅席、觀賞整場比賽的祖父走去,親自將這一顆進球跟勝場獻給居住在臺灣的祖父。雖然時任中華足協媒體官的陳家銘在賽前已安排此行程,卻不曾料想獻給祖父的禮物,竟然多了陳昌源在國際正式賽的首顆進球……。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華足協球員待遇欠佳且惹非議

 

  由中華足協作為我國對國際足總、亞足聯、東亞足球聯盟,辦理國際正式賽或國際A級友誼賽的窗口,自然得承擔起中華成人男足每一位隊職員的待遇。然而在2015年以前的每一位中華男足代表隊員,僅能領取國家訓練中心集訓期間,每日新臺幣200元的生活津貼。中華足協高層只有在國際賽贏球時,發放贏球獎金給予參賽該場的隊職員。球員待遇長年不理想且不穩定,拒絕出賽往往落得護航中華足協心切的特定記者及其媒體,以愛國心不夠、不「相忍為國」等荒唐理由,強迫球員噤聲接受如此不正常的待遇方式。豈料2013年底中華足協理事長及理監事改選後,自2014年林振義(2016年改名林湧成)接任理事長起,陳昌源也開始遭遇此類積非成是的荒唐事。

  從2014年11月〈陳昌源缺席東亞盃 足協:無法與本人會談〉的新聞報導,便是因為中華足協藉口備忘錄時限,拒絕給予陳昌源的出場費。此舉意欲撇清陳昌源缺席東亞盃的責任,減緩國內球迷責難中華足協派成人隊出賽東亞盃輸球的批評聲浪。然而中華足協未善待球員的行徑,在2016年3月中華成人男足作客河內的國際賽前後,又出現積欠陳昌源、朱恩樂乃至本土旅外球員的機票款項。當仰賴國內外機構補助款為主的中華足協,一再以本土缺乏足球產業思維的行徑,意欲強加比利時培育的職業足球球員時,便是接連委屈了陳昌源……。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就在作客越南的國際賽後數日內,筆者旋即展開多方探查、確認,方才於2016年4月7日〈中華足協近期的難題〉委婉提及,中華足協積欠多位旅外球員的機票款項。此事亦私下轉告陳昌源在臺友人,遂由陳家銘發難告訴媒體,有了〈陳昌源不打台灣隊 球評爆足協哭窮凹很大〉的報導。翌日,筆者續發〈中華足協對男足出賽機票的補助怪象〉一文,駁斥中華足協發布新聞稿中,積非成是、似是而非的歪理。正是陳昌源遭欠機票款項一事,引得各大媒體關注中華足協的窠臼,迫使中華足協必須改善球員待遇。

 

因人事無法出賽而被蹉跎的黃金歲月

 

  2016年以前的中華成人男足,在國際足總每年、每月公布的世界男足排名,約略在154名至191名之間升降。中華成人男足在亞洲區的國際正式賽,一勝難求而無緣晉級增加場次;又仰賴國際足總、亞足聯、東亞足球聯盟以及我國各級政府補助,導致中華足協的財政收支總額有限,僅有辦理龍騰盃等屈指可數的國際A級友誼賽。因此惡性循環到甚少企業願意挹注,財政規模小自然中華成人男足的國際正式賽與友誼賽場數有限。偏偏中華足協寧願省小錢而不善待球員,還對外搪塞各種理由拒絕支付或拖欠費用,導致陳昌源在2011年7月3日首度出賽後,持續4年不曾為中華成人男足出賽,就連2016年3月允諾出賽還遭欠十多萬機票款項,加深陳昌源對中華足協的難以理解。

請繼續往下閱讀

  試問全球有多少位旅外的職業足球員,禁得起中華足協如此虛擲年歲?2013年陳昌源自歐洲足壇轉進中國,中國超級職業聯賽的出賽表現不俗,令他的名氣遠播海峽兩岸。正當陳昌源走向職業足球員的生涯巔峰,活動作息主要在東亞各國時,中華足協的人事在2013年末更迭,造成前任理事長簽署的備忘錄,到下一次理事長就任變成不算數。陳昌源在職業球員生涯的黃金歲月,浪費在和中華足協談判權益上。可惜英雄不死,只是逐漸凋零! 於是陳昌源與中華足協之間的紛擾,直到2015年6月以前稍有緩解。同年10月9日代表中華成人男足,於主場國際友誼賽對澳門成人男足,才在31歲以隊長之姿站上臺北田徑場。令中華成人男足無論主、客場賽,進入勝多敗少的佳境。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