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日籍強投達比修有來說,受到疫情嚴重影響的2020年卻成為他人生轉折的關鍵年。首先,他以8勝3敗、防禦率2.01的成績,拿下國聯勝投王,國聯賽揚獎票選則得到3張第1名、24張第2名和2張第3名選票,總分123分排名第二;此外,就在今天(美國時間12月28日),他被小熊交易到教士,成為鄉民口中「宇宙教士」的重要補強。

不過這篇文章我們要從Trevor Bauer的視角來解讀達比修,什麼是達比修投球近乎完美的秘密?
29歲、前辛辛那提紅人隊投手Bauer,被鄉民戲稱為「被棒球耽誤的科學家」。就讀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時期主修機械工程,理工背景的他,熱衷於投球的科學原理與數據分析。
但對日本媒體來說,Bauer還有一個非常特殊的身分,那就是「達比修研究家」(ダルビッシュ研究家)。過去Bauer就曾經深入研究並分析達比修的投球,今年6月24日更在自己的Youtube頻道以長達18分30秒的影片,詳細解說達比修的投球技術。
這段影片與一般專家分析的最大不同之處在於,Bauer不只是以自己身為投手的思考邏輯與投球經驗來解讀同為投手的達比修,他更以自己去年8月9日在打擊區對戰達比修的兩個打席來作案例分享。
當然,Bauer也請網友忽略他拙劣的打擊與揮棒,將焦點放在達比修精闢的投球技藝上(笑)
這兩個打席的投打對決影片如下。3局下半無人出局,達比修將Bauer 3球三振,分別是卡特球(好球,沒揮棒)、卡特球(好球,沒揮棒)、外角滑球(揮棒落空):
5局下半2出局,達比修依序投出外角滑球(壞球)、卡特球(好球,沒揮棒)、偏高速球(揮棒落空)、速球(好球,沒揮棒),再一次三振出局:
看似再平凡也不過、「國聯投手上場打擊,慘遭對方投手修理」的戲碼,其實暗藏許多玄機。Bauer用一句話說出了答案:
「太瘋狂了,他的所有球種全部都在同一個軌道上。」
而這就是所謂的「共軌效應(Pitch Tunneling) 」:
投手的球種能夠在打者判斷要不要揮棒前維持幾乎一致的軌跡,讓打者無從推斷來的究竟是速球或變化球。
一般常人的反應時間,打者在球距離本壘板前23.8英尺前就要決定是否出棒,若投手的速球和變化球在此之前軌跡幾乎一樣,此後變化球才在進壘前有位移變化,打者很容易受騙揮空。
想當然,若是投手速球和變化球放球點差不多時,打者自然更是無從分辨球種,共軌效應也更為明顯。
我們先從3局下半的第1個打席說起。一般投手站上打擊區多半會採取比較保守的打擊策略,投手投球也以速球為主,但達比修第1球出其不意地給了Bauer一顆卡特球。
第2球就精彩了,球離手後看似速球,Bauer也被吊到出棒,結果球在進入好球帶的最後一刻轉彎,原來還是卡特球。影片如下:
最後一顆外側偏低的滑球,距離好球帶還有一段距離,但打者為何被吊中揮棒?原因就在「共軌效應」。
如下圖的兩個紅色方框所示,投手的投球佈局是將卡特球投進好球帶內的紅色方框,或將滑球投進好球帶外側偏低的紅色方框:
投手投卡特球和滑球的放球點只有一顆球的距離:
兩種球路出手後的軌道又非常相似,產生高度的共軌效應:
當這兩球的放球點、球路彈道幾乎相同,投球動作也沒有明顯差異,打者在無法判斷來球球種的情況下,為了避免這一球是卡特球或速球而直接投進好球帶造成三振,打者勢必出棒,結果就是我們看到的最後一顆三振球,球棒與球至少差了20公分,最後揮空三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