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成立的新聯盟消息
有關於現在的台灣最高層級籃球,從最近所聽到的消息,就是屬於台灣的職業籃球可能真的要成立了,名稱還沒有具體設定,而新加入的成員可能是新竹的科技公司為主的球隊。
當然這個消息指出,這支球隊不只是說說而已,連資金都到位了,新的職業聯盟成立的機會又大了非常之多。
目前推薦是富邦、寶島夢想家、璞園、新竹總共4支隊伍,好像可以變成一個聯盟舉行比賽,在我知道的消息裡面,似乎還有一個跟籃協關係也不錯的科技公司想加入一隊。
各界反應
在新聯盟的消息出來後,接著看到籃協端,發出了不少消息,簡單說就是擔心台灣的籃球分裂。
而在看戲的民眾來看,大部分覺得這是增加台灣的最高層級籃球舞台。
台灣的市場能撐起新職業聯盟嗎?
根據我目前所設設及分析的數據來說,台灣可以撐起來的隊伍數量,在主客場制的賽制之下,要能夠獲利最多不能超過5支隊伍。
我分析的內容認為,台灣的票房現在最佳可以上看1億/年(5個主場,共100場賽事,票價200,每場平均人數5000人),轉播權利金最多就是1.2億年(SBL過往最高是5600萬/年),而周邊再賺個毛利2000萬/年,這樣總共的市場份額是2.4億。
加上聯盟運營所需之費用,就當成是一支隊伍的花費。
2.4億分成6份,每一份就是4000萬。
而一支球隊需要4000萬去跑(薪資至少2000萬/年,行銷至少1000萬/年,其他開銷1000萬/年),那麼台灣的市場2.4億,就是可以養5支球隊+1個聯盟,在平均的情況下,大家都能達到球隊收支平衡。
球隊當然不一定要完全賺錢才能存活,球隊有可能可以為企業帶來行銷上的效益,比如說球隊與公司形象、服務或產品結合行銷或是公益活動,能帶來的曝光比1000萬的廣告費來得有效益時,那麼球隊就至少還有額外1000萬的效益。
所以我們這裡指的是健康情況,每支球隊的吸引力差不多,就是這個容量。
如果台灣能有更多的主場能維持每場5000觀眾,那麼假設就會再上昇一些,但目前台灣的實際能維持5個就應該是可以被稱為「榮景」了,並非是一個很好達成的目標,另外,要經營主場也是需要時間的,每個企業經營的效果不會都和富邦、寶島夢想家一樣。
參與的球隊一定要去思考,球隊對我的企業本身還有其他綜效、行銷效益等多重價值,比較可以長久經營。
SBL生存受到威脅
講完了新聯盟,回頭來看SBL,現存的5支球隊,若是有璞園跑去新的聯盟,那麼對SBL的影響就會極大,因為過去璞園是SBL內最具票房吸引力的球隊。
另外,如果新職業聯盟成立並開打,市場上同時總共有8至9支球隊,在上述的假設之下,可能只會有前幾個球隊在前三年可能打平,那個可能性通常不會出現在SBL,在自由度的吸引力差距會日漸增加,長期會認為SBL有可能會朝向社會甲組進行。
如果新的職業聯盟成立,並且已經準備好各項細節,在開打的過程中進步得足夠快速,新加入SBL的球隊根據舊規,可能首年就要花到1億,而進入新的職業聯盟,卻只要半數不到的費用,並且有全新的品牌及主場經營,在不大幅改制的情況下(主場、行銷、專業經營人),實在想不到SBL可以成長的地方。
似乎只有新的聯盟成立不起來時,SBL才得已喘息。
---
有關各種假設,可以參考下面的文章。
SBL票房之謎(一):從公開的資訊來探索SBL付費購票的情況
SBL票房之謎(二):票房與季後賽的關聯
SBL票房之謎(三):各季票房與舉辦賽事所使用的場地
SBL票房之謎(四):轉播權利金、收視率與票房
Weak貓
台灣現在4隊到5隊職棒都能經營得下去,籃球這個開銷更少的運動為什麼只有5隊的天花板??每隊都跟富邦一樣有用經營,8隊都不是問題,更何況籃球本身對一般人而言比棒球更親近好入手,潛在球迷絕對來的比棒球多,一場球賽時間也不像棒球長還能免除氣候因素,完全不認同台灣的市場只能養5隊而已
HOT籃球熱 阿良
您好,我是以大家都要賺錢的前提下,最多5隊,沒有管球隊獲利時,八、九隊的狀況您可以看最後一段。
台灣的職棒市場,賺錢的隊伍有幾支呢?您可以用「台灣職棒獲利」作為關鍵字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