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國讀書是我的一個夢想,希望可以到美國打球。」楊賀丞自小熱愛棒球,兒時最喜歡與爸爸玩傳接球,全家常常窩在電視前看棒球比賽,五年級接觸社區少棒,對棒球的熱愛只增不減,種下了美國打棒球的夢想。
目前大一的楊賀丞說道,興起赴美求學念頭的學生不在少數,然而實際去實踐的選手卻屈指可數,除了是因相關資訊有限、接觸管道不易,以及申請手續繁複外,課業要求也是一大挑戰。
尤其,楊賀丞從國中開始,接受台灣體育班教育長達 6 年。回憶國中體育班生活,他娓娓道來……
「身邊很多同學都是從小開始打球,課業基礎不是很好,讓他們認真上課很難,而且聽不懂,也不會想要繼續聽;同學中,很多人真的認真過,但可能是中間的斷層愈來愈大,就算認真了還是不會,最後就算了。」
家裡從事教育業,楊賀丞的父母謹慎為他的學業把關,陪著他面對課業的壓力,克服讀書不友善的環境,「國一國二時,我的功課還算不錯,國三訓練量愈來愈大,」他尷尬笑說,「上課不小心就會睡著,成績也漸漸掉了下來……,逐漸就沒有辦法兼顧了。」
到了高中,楊賀丞試過認真讀書,「但是我們讀的東西跟普通班不一樣,就是簡單很多,考試前也會發題庫,告訴你會考什麼,然後給答案。」他的父母雖然擔憂楊賀丞的學業成績,但是,眼見孩子對棒球的熱情,雙親仍站在支持孩子的這一端,並積極為他找尋打球與學業可以並行的可能。

為什麼決定出國?楊賀丞委婉說:「如果一直留在台灣的體育班升學體制裡,也是只有打球,沒有讀書,生活大部分時間除了棒球還是棒球。」
時常從旁人口中聽到,「不打球以後要幹嘛?」楊賀丞為此特別做過功課,非常清楚,若按照一般體保生制度升上大學,生活重心也僅有棒球。
「台灣多數球隊都是讓大家選同一兩種科系,盡量在同一個時間上課、一起練習;為了訓練時間方便管理的前提下,科系選擇不多,就不太有機會能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系。」
比起同儕,楊賀丞在高中階段便已意識到、需要培養棒球以外的第二技能,「以前面對考試,都是把題庫答案背一背。對於升大學,除了棒球,實在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赴美打球的契機不單只為了圓夢,楊賀丞坦言:「會想要學一些棒球以外的東西,我覺得,多接觸一些其他領域也不是壞事。」早將眼界放遠到往後的職涯發展,楊賀丞不止努力訓練,也排定自修時間與補習英文,努力跟上課業。
他說:「想學棒球以外的知識,不然,如果一直打球,好像有點單調,不做這個 (棒球),好像就沒有其他興趣。」他早在高一就確立志向,去美國「留學 + 打棒球」,主要目的就是希望能夠兼顧球技與課業。
高一寒假期間,曾經參加蓬勃主辦,邀請美國小聯盟教練來台灣執教的棒球訓練營,高三時,又在 PEAK FORCE 蓬勃國際的協助,獲得美國密里根學院棒球隊教練面試機會,「我們飛到美國,與教練面對面,現場展現自己的技術表現。」這一趟,沒有白飛,測試之後不到 12 個小時,就順利獲得學校的錄取資格與獎學金,開啟了美國留學之路。

楊賀丞選擇程式設計為主修,他直言,「特別選一個看起來比較有趣的領域學習,跟以前相較,學到的東西比較多元。」
為了銜接未來赴美可能面臨的比賽頻率與強度,在美國大學技術教練的提醒與 Peak Force 執行長 Dr. Sato 及總經理 Jeff Hsu(徐正賢)的建議下,楊賀丞在確定入學資格後,已在台灣做好體能訓練的規劃,把自己的身體狀況準備好。
赴美讀書後,楊賀丞確實感受到兩地的差異。
「美國的技術訓練與體能分開,每次的技術訓練僅有 1~2 個小時;對台灣學生來說,訓練量突然差這麼大,會有點不習慣。」楊賀丞非常訝異,「台灣夏天可能從兩點練到六點半,四個半小時;在美國我們每週一、三、五各做一小時重量,下午再排一小時技術訓練就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