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各位讀者有特別注意到, Leclerc在Q2結尾時的單圈,準備進第三彎時,選了上圖這個極度貼近內線的方式過彎。有經驗的同好們一定能立刻察覺:不對阿!?這不是正常的行車線吧?不是應該用”外-內-外”的方式攻略彎道嗎?對於剛接觸賽車的同好,”行車線”(Racing Line)就是一條賽道中,車手們能夠最快速攻略的路線,如下圖所示。
筆者去年到德國自駕旅行時,特地造訪了舉世聞名的”綠色地獄”-紐柏林北環賽道。當天的氣候,就是陰雨綿綿,雨勢雖然沒到上禮拜排位賽那樣誇張,卻也足以讓賽道處於濕滑狀態。因此,在出發前的簡報會議上,工作人員特地費時地和參與體驗的所有人講述雨天行車線與正常行車線的不同,筆者也有幸與專業賽車手聊了聊這個話題,獲益良多,在此和各位讀者分享分享。
(如果有在路上犁田的經驗)正如各位所知,柏油路面其實並不平整,而行車線,就如前文所提,是最快能夠穿梭於賽道的路線,因此,經年累月下來,各式不同的輪胎,也在行車線的柏油路面上,留下屬於各自的印記-輪胎上脫落的胎膠,會逐漸填滿柏油路面的空隙,使其變得光滑。啟用時間越久、使用率越頻繁的賽道,例如筆者造訪的綠色地獄,這種狀況就越明顯。這在晴天狀態下自然是一大利多,因為這不但代表了輪胎與路面的接觸面積變更大,路面對輪胎能產生的摩擦力也更大,車手們就能得益於這樣的抓地力助益,以更高的速度盡情奔馳。
然而,到了雨天,就是完全不同的故事。
當路面處於濕滑狀態,填滿了胎膠的行車線柏油路面,就變成了車手們最大的夢靨,因為行車線路面把他”光滑”特質,也發揮到淋漓盡致。正常行車線上的抓地力,一旦下起雨來,就變得比其他路面還差。然而,由於雨天路線眾家車手們並不熟悉,除非有過去的經驗,不然幾乎沒有機會事先練習,到底賽道哪邊的抓地力更強,得要親身下場體驗才能察覺。正因為這個原因,大家可以發現,所有車手在史泰爾馬克GP排位賽時,幾乎都在場中不停繞圈,一來除了天氣時時發生變化,雨勢只要稍減圈速就可能大大不同,二方面眾家車手也不斷尋找抓地力、循跡性最好的駕駛路線,這樣就能解釋文章開頭所說,Leclerc會選擇那麼奇怪路線背後的關鍵原因。
雖然說抓地力最好的路面必須嘗試後才能知道,但一般有兩種主流路線可以嘗試。其一是如上圖所示,延長煞車距離,利用較晚的進彎點,去頂彎道的”後頂點”(Late Apex),以增加出彎的循跡性能,此法較常用在一般彎道。而第二種則如下圖走在賽道中間或內側,走彎道最外側的路面,利用較長的過彎距離,換取較高的過彎速度與較佳的抓地力,這則在大直線尾端的髮夾彎,或S型減速彎較常看到。不管是哪種方法,很重要的,就是盡可能減少與正常行車線的接觸頻率。
另外,各位車迷同好或許也會發現一個狀況:當比賽中雨勢停歇,路面快要轉換為乾地戰時,眾家車手都會盡可能的去尋找行車線外,那些還有水的路面。為甚麼?這就跟抓地力無關了,因為雨胎為了增加排水性能而製作了胎溝,胎溝會縮減輪胎與地面的接觸面積,在逐漸乾燥的路面上,雨胎較小的接觸面積也會導致過熱的問題越來越嚴重,離開行車線就是為了找那些殘留在路面的水分,給快中暑的輪胎們沖沖涼。
~Osborn賽車賓果小遊戲~
嗨,大家好,我們期待已久的2020賽季,經過漫長的等待,終於也如火如荼地展開了。因此,筆者這邊想跟大家互動互動,玩個小遊戲。下面這張表格,是我設計出的一張賓果表,裡面包含了大大小小不同的挑戰,有關於F1賽事本身的,關於車手成就的,也有關於車隊表現的。
然而,畢竟在筆者推出這張賓果表之前,已經進行了兩場大獎賽,也因此,我將成就分為兩大類型:單次達成型(如同隊互撞)與累積達成型(如連7頒獎台)。單次達成型成就,就不認前面兩場大賽的賽果,但累積達成型成就,我們就計算進去。未來隨著賽季持續推進下去,筆者會在文章結尾,不定期總結賓果表的解鎖狀況,已經解鎖的成就,也會把解鎖的對象表列出來。今年到底能解鎖幾條賓果呢?還是半條都連不起來?各位讀者不妨可以預測看看,我是Osborn,我們下次小遊戲時間見~~~
圖片來源
Two easy steps to become a better ra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