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0/07/23

進入大聯盟開季名單之後:張育成該怎麼做才能站穩大聯盟?

台灣好手張育成順利擠進印地安人開季30人名單,很多人認為,關鍵是靠夏訓期間的兇猛火力,事實也確實如此。不過,大聯盟投手可不是省油的燈,長期對戰下來不見得每次都會佔有優勢,如果張育成想要長久留在大聯盟,到底該怎麼做,才能順利站穩?

作者:陳光立

Weak貓

拿Simmons當例子太極端啦~他的防守已經是歷史級別的了

陳光立

當然不是Simmons,只要能接近David Fletcher就夠了!

北極熊

在大聯盟想要站穩棒子還是很重要吧,唯一能夠真的不靠棒子光靠手套立足的只有捕手。其他位置就算是防守光譜最難的SS跟CF,依舊很難單靠手套就生存,否則Alcides Escobar或Billy Hamilton就不會這幾年機會越來越少(這兩人手套都是一等的,Hamilton是頂級),當然如果是在坦隊那另當別論

一般來說除非擁有Simmons那種史詩級手套,不然即便不是以先發為目標,接近平均的打擊實力(wRC+90上下)才是防守工具人比較保險的成績範圍,再下去除非待在坦隊,不然很可能就是遊走各隊大小聯盟的邊緣工具人

另外文中舉的例子有幾個早就因為棒子實在太差而成為各隊可有可無的內野替補。雖然他們確實有守備上功用,但就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Fletcher之所以能站穩,在於他至少有接近聯盟平均的打擊實力,而且可以站內外野三四個位置;Zobrist之所以成為超級工具人,在於他除了防守多功能外,打擊成績也是非常好的;Rendon跟Turner不能算工具人吧?這兩人都是即便拿掉手套都可以靠明星級打擊站穩先發的。相信以上這些都不太像是防守評價不算高的張育成能比較的對象

現階段張育成想站穩確實可以先顧好手套、做好替補角色為主,但那也需要是SS這個位置,而且打擊進攻依舊不能太差,球團應該還是不太能忍受一個總是鳥打的野手。而若是離開SS這個能站就60分的地方,沒有至少平均的打擊上限是很難在競爭一點的球隊活下去的。

然後Fletcher.290/.350/.384的三圍真的完全不能說是全明星級表現吧XD

陳光立

謝謝你留言發表感想,的確張育成需要棒子,但達不到聯盟平均水平的打擊,有個靠譜的手套🧤會比什麼都沒有的好。

台灣好手張育成擠進大聯盟開幕名單,過去幾周,有關他的新聞不斷,尤其是夏訓期間頻頻開轟,一些粉絲說張育成打擊開竅了!以我的觀點,開不開竅在其次,大聯盟的情蒐很快就能找到弱點,身為一名大聯盟等級的打者得進化,一旦有「打擊冷區」,投手絕對不留情。所以,張育成如何久留大聯盟,他不要忘記除了棒子,還可練練手套。

延伸閱讀:手感熱到發燙!張育成擠進印地安人大聯盟開季名單

張育成擠進印地安人開季名單/圖片來源:美聯社
請繼續往下閱讀

工具人是克里夫蘭Indians對張育成最初設定,未來相信也是養成方向。目前Indians內野的先發陣容,估計一壘手仍是Carlos Santana、二壘手Cesar Hernandez、游擊手Francisco Lindor、三壘手Jose Ramirez,張育成最完美的一條路,就是替補他們位置,整季60場比賽守好守滿。

 

論及工具人角色,Indians除了張育成外,還有Christian Arroyo、Tyler Freeman擔任候選。只是,張育成剛好靠火熱的棒子穩住席次,再來就是要看守備能力,最主要還是得協助Indians總教練-Terry Francona戰術的執行和守備上場輪替無縫接軌,至於進攻砲火有加分但非絕對,與其追逐那不切實際的.250以上平均打擊率,還是先靠手套留下印象分數比較重要。如前所述,你能貢獻的絕對不止棒子,幫球隊讓主力輪休、填補內野防守就已足夠,也應是當務之急。

 

請繼續往下閱讀

聯盟裡有很多靠手套站穩的球員,以我個人偏好的洛杉磯Angels為例,就有一位專靠「魔術手套」幫球隊守住分數的游擊手Andrelton Simmons。生涯在國聯、美聯共拿下4次金手套,6次威爾森年度防守獎及防守聖經獎,有人記得他的棒子嗎?不必!有Mike Trout同隊的話,你打再好也沒人記住。

Andrelton Simmons/圖片來源:美聯社

另一位是近兩年崛起的工具人 David Fletcher,兩年前我曾於春訓訪問他。在Angels的球隊定位,他是除了一壘和捕手之外,隨時待命守內、外野任何位置。這樣的人物,剛晉升大聯盟也曾經迷失方向,直到在工具人這塊找到生存空間,甚至於2019年繳出.290/.350/.384全明星級打擊內容,並在美聯三壘手金手套獎項與Alex Bregman並列第二名。

 

請繼續往下閱讀

David Fletcher生得一副娃娃臉,周邊有不少女性粉絲,尤其個頭不高只有5呎9吋,所以有不少「姐姐」疼愛,球場邊喊他的名字特別大聲。對於正港球迷而言,你會驚訝他出場頻率之高,尤其是每幾回就在不同的位置出現,有時是二壘手,有時變成左外野手,過幾局後又被換到三壘防守,2019年那一季他在「四個」守備位打20場比賽,以三壘、二壘手露臉機會最多,是Angels曝光率最高的配角。

David Fletcher/圖片來源:美聯社

2020年起接掌Angels兵符的Joe Maddon,就點名David Fletcher是類似Ben Zobrist的球員,可以換到任何一個位置而不會有問題。與我的短暫訪談David Fletcher就提到:「我具有聯盟水準的打擊、守備和腳程,但沒有一樣是最頂尖的,這曾讓我尋找定位時很迷惑。後來,小聯盟教練說一場球有9局,不是每一局都要先發打進分數,也可在比賽中段上場防守,或在最後一局關鍵時代跑,只要贏球你就有價值。」從那時起,他對球隊賦予的角色甘之如飴,亦因此迎來個人生涯高峰。

 

張育成上季在Indians出賽28場,攻擊指數僅.560、1支全壘打,三振22次和11次保送,說實話看不出有成為先發的本質,但能留在大聯盟裡,無論先發或是板凳都一樣有價值,就像先發投手再猛也很少能扔9局,需要穩當的牛棚後援關門。

 

工具人一直存在棒球運動,每個球隊都需要配合調度守不同位置的球員。而且,過去幾年不乏出現一些鹹魚翻身、打擊豁然開朗的案例,使得這些「角色人物」逐漸成為不動先發,甚至晉升到中間棒次,他們有個名稱叫超級工具人(Super Utility Player),Joe Maddon常提的大班 Ben Zobrist即為一例,效力芝加哥Cubs沒他致勝一擊,2016年世界大賽冠軍獎盃不可能留在芝加哥。生涯打過兩次全明星賽,一壘手守過14場,二壘手打過541場,三壘手四場,游擊手登板225場、左外野59場、中外野28場、右外野331場,你說好不好用?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