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0/08/18

波士頓雙J發威,助綠衫軍季後賽拔得頭籌

Tatum全場貢獻32分13籃板3火鍋的成績,成為隊史季後賽最年輕拿下30分10籃板以上的球員。而Brown則是貢獻29分6籃板4助攻3抄截。兩人合計攻下61分,同時是隊史首對年齡在23歲以下,皆砍進25分以上的雙人組。

作者:黑熊

境鏡靜

星海哥預計要休三週,有點傷.

黑熊

危機也可能是轉機!
因為他的缺賽,第二戰給了Grant Williams與Romeo Langford更多上場機會。他們也把握上場時間,表現可圈可點。

若能在星海哥缺席的這段時間讓年輕球員以戰養戰,綠衫軍在更後面的賽事才有更多的可用之兵。

費城76人的Ben Simmons因傷缺賽,看似塞爾蒂克的一大利多。但今天兩軍實際交戰起來,卻不如想像中的簡單。

延伸閱讀:1.《MrAthlete 運動員先生 EP13》七六人隊Ben Simmons的髕骨部分脫臼是怎樣?

                  2.關於Ben Simmons的膝蓋,你必須知道的幾件事

 

76人隊的身材較塞爾蒂克佔優勢是眾所皆知的,就算Simmons缺賽,這身材優勢仍舊不變。因此開賽可以看到76人隊的戰略明確,就是發揮他們的身材優勢往禁區強攻。除了擁有絕對優勢的Embiid以外,先發的Harris、Horford、Richardson等人也積極尋找往籃框攻擊的機會。這簡單粗暴的進攻策略,確實帶給綠衫軍防守上很大的困擾。

請繼續往下閱讀

首節綠衫軍可以說拿Embiid沒有辦法,讓他5投5中拿下11分。要不是76人自已出現過多失誤,他們可以帶著更多領先進入第二節的。Embiid除了進攻端的出色命中率,防守端也展現了他的影響力。當Embiid在場上時,綠衫軍半場陣地進攻大多選擇外圍跳投,而不是去挑戰76人的籃框。

為了因應76人的禁區優勢,綠衫軍首節就換上「TimeLord」Robert Williams,希望他能扮演奇兵捍衛禁區。本季上場時間不多的他,此役約出賽12分。雖然4投1中僅拿下2分,但包括4個進攻籃板在內,他共抓下6個籃板,表現還算稱職。

 

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二節開始,延續第一節尾段開始挑戰籃框,Jayson Tatum嘗試跳出來接管比賽。經過兩次往籃下進攻與一次補籃都打鐵後,他找到投籃手感。之後他遠投近切無往不利,面對Embiid坐鎮禁區,Tatum也沒在怕的,兩次切入都讓Embiid協防不及。這段時間他7投6中,砍下15分,曼巴精神展露無遺。

反觀76人這邊,雖然靠著禁區強攻,仍持續有分數進帳,但失誤依舊不時出現。這一來一往之間,綠衫軍不但追平比數,更將比分超前,以55:49進入下半場。

第三節開始,Jaylen Brown也跳出來表現。他先是開啟助攻模式,分別送給Tatum、Hayward、Walker等人助攻,之後自己再命中中距離跳投。而Tatum延續他的好手感,在第三節前段再添7分,幫助綠衫軍取得全場最多的11分領先。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76人並未就這樣放棄。他們努力在防守上加壓,造成綠衫軍進攻當機。第三節末段,約略4分半鐘的時間,76人打出一波13-0的攻勢,強勢要回領先。這段時間,Horford扮演重要角色,他進場代替Embiid。除了防守端鞏固禁區,進攻端他持續穿針引線。此外他在第三節比賽時間剩下約40秒時,展現難得的霸氣,低位強勢單打Tatum不進後,在三位綠衫軍球員中間搶下進攻籃板並補進兩分。進球後也看見他罕見的興奮怒吼。

第四節雖然Tatum熄火,但Brown頂住壓力,跳出來接管比賽。他先與Walker合力將比分追平,之後再補上4記罰球與一顆三分,幫助球隊拉大領先。第四節單節攻下15分的Brown,與Tatum成為塞爾蒂克隊史首對年齡在23歲以下,同時砍進25分以上的雙人組。(Brown差一分就能讓這紀錄變成兩人30分以上)

 

靠著雙J的好表現,綠衫軍有驚無險地收下勝利,幫助球隊在系列賽拔得頭籌。雖然Walker表現不如雙J那般亮眼,但也挹注了19分5助攻的成績,是球隊獲勝的功臣之一。拿下首勝固然值得高興,但這一勝代價不小,第四節傷了Gordon Hayward。目前還不知道Hayward情況如何,近一步消息預計要在MRI檢查後才知道了。

Tatum全場貢獻32分13籃板3火鍋的成績,成為隊史季後賽最年輕拿下30分10籃板以上的球員。而Brown則是貢獻29分6籃板4助攻3抄截,兩人合計攻下61分。將來這對年輕雙人組,無疑就是綠衫軍的招牌。

在76人少了防守出色的Simmons情況下,預期這系列賽能看到雙J持續交出好表現,甚至要創下更多新紀錄也是很有可能的。球迷們就繼續看下去吧!

相關閱讀:

Gordon Hayward親筆文章翻譯--身穿綠色戰袍的球隊

歡迎各球迷到粉專來交流討論:黑熊的籃球國度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