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越來越多體適能工作者開始使用 Youtube 拓展自己的事業。伴隨意外的疫情擴散,一下子就讓工作嚴重被影響的個人教練不得不選擇 Youtube 或 Facebook 專頁等方式來避免客戶流失。
現在拍影片的硬體與環境門檻越來越低,甚至動態影片也有 GoPro 或 Dji Osmo Pocket 等發明,加上各式動作分析的 App 研發,彷彿想要成為斜槓 Youtuber 已經沒有什麼障礙了呢?
只是在基礎的點閱率以外,那些觀看次數最終確實轉換成實質的收益了嗎?
本專欄主旨在於,從健身產業的角度出發,簡述經營 Youtube 需要暸解的事項以及可能會面臨的問題。
身份定義
首先需要針對不同的影片觀看者的身份與特質進行定義,以便區分其觀看動機、行為、以及推動延續觀看策略的不同方向。此處主要是以行為科學領域中相當著名的「跨理論模式 (Transtheoretical Model)」其中的行為階段 (Stages of Change) 內容為主要定義基準。
一般民眾

指不具備太多健身專業知識,短期內也沒有計畫進行健身行為的一般觀看者,理論分類為前意圖期 (Pre-contemplation)。一般民眾的特質是因為缺乏動機所以對頻道黏著度低,因為不具專業知識所以無法分辨影片內容的正確性,行銷策略主要會以頻道主的名氣與影片製作的包裝為主。
具行動傾向者

指有計劃在短期內開始健身的觀看者,理論分類為意圖期 (Contemplation) 與準備期 (Preparation)。具行動傾向者的行為特質在意圖期是對於健身觀念和背景知識有很高的學習動機;準備期則是開始稍微具備些許的鑑別力,但對於健身裝備、動作教學等具體事物的影片則有更高的觀看熱忱。
已有運動習慣者

指已經開始規律健身持續一定時間以上的觀看者,理論分類為行動期 (Action) 與持續期 (Maintenance)。已有運動習慣者的行為特質在行動期是鎖定由準備期開始關注的個別頻道,以這些頻道的教學內容為主軸開始運動;持續期則是因為已經實作一定長度以上的時間,可能開始累積一些疑問甚至是運動傷害,因此就會開始大量觀看一些破除迷思、釐清謠言、突破瓶頸、以及傷害處理的影片。
特殊需求者

指對健身具有特殊需求與目的的觀看者,如慢性病患者、肢體或行動障礙者、復健者、體態失衡者、高齡者、孕婦、幼童或青少年、業餘甚至職業運動員等。此類特殊需求者的行為特質是會特地針對關鍵字或關鍵主題搜尋,同時可能因為個人情況不同(如生長年齡或患病年限等)而具備不同程度的背景知識,是故具備一定程度的內容鑑別力。
相關從業人員

指自身即健康或運動相關產業的從業人員,如醫療體系的醫師和護理師、運動體系的如健身教練和運動防護師等。此類觀看者的行為特質是相對其他領域民眾而言豐富的相關知識,並且會將影片內容與自身經驗和周遭其他資訊來源比較,甚至參考他人影片後自行產出相關甚至批評的影片主題。
觀看動機
同樣是一個觀看 Youtube 影片行為,確實會因為動機不同而對同一部影片產生不同的感受,進而造成對影片本身的評價,以及是否延續觀看此頻道等延續行為發生等事實。讓更多使用者持續追蹤頻道甚至能產生互動,可說是每一位 Youtuber 念念不忘的理想。
無主題瀏覽行為

此類行為所佔整體比例不高,例如在吃飯或休閒時搭配觀看。由於尚未建立特定主題或對象的忠誠度因此黏著度不高。對影片內容的深度與正確性等硬素質並不會特別重視,會吸引這種觀眾目光的特點在影片拍攝、剪接、特效、甚至話題熱度等一般網路影片共通的素材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