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情蒐之旅、誇張的全壘打秀、Mark Payton、Brent Rooker、Jo Adell、Alec Bohm
中篇: 吳昇峰、Brent Rooker、Jake Cronenworth、Clayton Andrews、 Daulton Varsho、Bobby Dalbec
下篇: Erik Kratz、Caleb Thielbar、情蒐內幕、美國隊為何打不好,幕後功臣
大聯盟開打至今,球季也打了差不多一半了。八月份的大聯盟有些片段吸引到了我的注意,也帶回起一些去年底的回憶,就在這邊來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我們先來看一下,這些引起我注意的身手。
Jo Adell 的生涯首轟
Jake Cronenworth 的全能身手
Cody Ponce 生涯首勝
這些片段本身就只是一些大聯盟日常的投打表現,強投豪打哪裡稀奇了。然而這些選手如果大家仔細想想,一定會發現他們的名字越看越熟悉,好像在哪裡看過?沒錯! 身為中華隊球迷的你,一定看過他們,就在去年的十二強,他們都是身穿星條紋球衣的美國隊選手。許多人覺得去年的美國隊並沒有那麼強。打著百大新秀的招牌,結果輸給日本就算了,竟然兩度輸給墨西哥又敗給澳洲,僅打出四勝四敗的成績。
但千萬別被比賽的戰績蒙蔽了。這幾位僅是其中三個今年已經上大聯盟的選手。截至九月一號為止,去年十二強的美國隊已經有8名選手升上大聯盟。
而不只美國這八位選手,去年各國十二強名單上的球員總共已經有13位已經登上大聯盟舞台了 (也許有漏網之魚,我只是很不負責任的憑記憶快速對過各隊的名單。) 但是在對名單的同時,我發現許多曾經在中華隊情蒐名單上的選手竟然也已經升上大聯盟了。這把我的記憶帶回了2019年六月開始的十二強大情蒐計畫。從克里芙蘭到紐奧良,整整1700公里的路上,在那時看過的上百位選手裡,成百成千的投打對決中,竟也有33位在今年上過大聯盟了 (這些僅是我個人情蒐過的選手)。當然,有這麼多機會可能跟今年的疫情脫離不了關係,但不可否認的,這些都是好手。情蒐不是件容易的工作,看到曾經看過的選手終於站上棒球生涯的大舞台。心裡總會有種特別的感情。
2019 八月19-20兩天我在伯明翰看馬林魚隊白襪2A,當時Jorge Guzman和 Sixto Sanchez兩個接連上場均速都是近158公里。我和同行的國內職棒球探幾乎是一看就傻眼了。說實話,當下我們就知道這種投手基本上不會入選。而就算入選,恐怕我們提供的情蒐報告上寫 “100英里的直球” 大概也沒有什麼用吧。倒是看了一下資料,這兩位的簽約金僅3-5萬美金,同行的球探倒是感嘆說道: 我應該帶個十萬美金去多明尼加看看有誰要跟我走,這樣可能比每年都要重新找個好洋將容易吧。
這一路上的故事很多,像是洋基的3A堆積了滿滿上不了大聯盟的冤魂,白襪3A一堆有個性的球員,但這都是改天再來的故事了。我們先把焦點拉回到去年11/15號那場,一分差令人惋惜的台美大戰。那真的是一場我們可以說,差一點打敗接近大聯盟等級球隊的一場比賽。
情蒐美國隊其實是一件非常難的事,因為美國選手實在太多了 (委內瑞拉也是)。大部分的各國,在60人名單公布前,基本上都已經可以抓出個雛型把可能入選的人數降到約40人左右。除了選手範圍無從預測外,又因為美國是複賽才會遇到的對手,所以並不像波、委、日、韓那樣有充足的人手投入準備。於是美國隊的情蒐就是從得到60人名單的當天,開始瘋狂剪輯所有人的比賽影片開始。也是因為一個人剪了大量影片,所以我馬上知道無論28人名單是怎麼排出的,這可能都會是我們面對到最強大的對手。(只是誰知道28人又換了一大堆跟原本60人不一樣的….)
美國隊的特色就是長打能力真得嚇死人。如果我沒記錯的話,他們的比賽的前22分好像有20分是靠全壘打得分的。這誇張的數據比例已經說了很多,但我只能說文字真的不足以形容到底是有多嚇人。台美賽前的前幾場,我有特別提早進東京巨蛋去看美國隊的賽前打擊練習,那真的是一輩子的震撼。我不誇張的說,他們光賽前打擊練習至少就打了100支全壘打。大家一定都記得2006年陳金鋒那支從東京打到北京的全壘打的距離。在那100支裡面完全不乏那種同樣誇張的彈道。左右開弓的替補捕手 Taylor Gushue,雖然上場機會不多,但他兩邊都把球送上最上層的廣告真的是讓我刮目相看。
這邊先放上台美戰的回顧
暱稱
看完覺得感謝,
真心感謝。
鄭淳碩
看完滿滿的佩服跟感動(尤其想到台美大戰)
也敬佩在情蒐美國隊上所花的心思與努力!!
這篇文真的是好文 以及內容 讓我很快再度見識
MLB的天賦...
情蒐是要找到對手弱點,而不是告訴我他有多強
最推這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