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因疫情而縮水的球季,先發投手整季只有10-12場的出賽機會,稍有閃失可能就會對投球數據、乃至於年度個人獎項造成影響。美國時間上週三(9月9日)達比修有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達比修在這場對紅人先發的比賽6局失3分,吞下7連勝後的首敗。在這7戰7勝的過程中,他的防禦率只有0.98,46局投出58次三振、只有7次四壞,被打擊三圍.186/.229/.261,還拿下國聯8月份最佳投手獎:
在這場比賽之前,達比修不只是國聯賽揚獎大熱門,2.4 WAR更是國聯第一,連年度MVP都有可能進入射程範圍。結果呢?
事實上達比修的表現還是在水準之上,先發6局失3分的結果依舊符合「優質先發」,而且比起一般投手的「優質先發」,他實際上的投球內容可不知強上多少。
達比修在這場比賽的失分都發生在1局上半,兩次保送之後被Mike Moustakas夯出3分全壘打。對此他賽後解釋:
「在牛棚練投時我就發現身體卡卡的,投球動作不順暢。但失分後我不容許自己沮喪,於是轉換心境告訴自己,比賽這時候才開始。」
屬於達比修等級的比賽確實在這支全壘打之後才開始,接下來他只被同樣出身日職的秋山翔吾打出內野安打,往後5局無安打無失分,全場投出9次三振。
Previously on Yu Darvish vs. the Reds. pic.twitter.com/gpKoNUUscR
— Marquee Sports Network (@WatchMarquee) September 9, 2020
題外話,秋山這場比賽4打數2安打,達比修對這位同胞打者頗為推崇:
「秋山看穿我投變化球的軌跡,我不認為自己有辦法三振他。」
下面是達比修這場比賽單場9次三振的片段:
所以「先發6局,責失3分,敗投」顯然無法詮釋達比修當天的投球狀況,尤其是下面這一球:
這段影片擷取自投球影片分析大師「Pitching Ninja」Rob Friedman的Twitter貼文。從GIF影片中用螢光特效後製成的投球軌跡,不難發現Friedman口中這顆二縫線速球,其橫向位移簡直讓人瞠目結舌:
Yu Darvish, Possessed 96mph Two Seamer. 👿 pic.twitter.com/REPTIqVtM9
— Rob Friedman (@PitchingNinja) September 10, 2020
這段影片po出後一天之內吸引多達92.5萬人次觀看,知名投手教練Tom House留言說:
「這一球就算運氣再好也打不到。」
網友留言更是情緒沸騰,炸鍋了:
「這到底是什麼巫術?球竟然可以從這一邊打擊區飛到另一邊,而且球速還高達96 mph!」
「當你被問到想從其他投手身上學到什麼球種時,這一球是永恆的答案。打者根本打不到!」
「太變態了!」
「很難得讓Joey Votto看起來這麼糟糕。」
「我的天啊!看看這一球瞄準打擊區的位置,以及最後捕手接球的位置!」
「需要找物理學家解釋這一球為什麼可能存在。」
「這到底是什麼瘋狂的球路?好像在看卡通或動漫!」
「很難想像要怎麼揮棒才能打到這一球!」
「這一球的變化幅度有1.5英呎吧!」
「驚人的魔球!」
有網友猜這一球的橫向位移是1.5英呎,聽起來誇大,但事實上他還低估了。MLB官網的數據專家David Adler說出了正確答案:48.8公分(19.2英吋)!
19.2" of horizontal break on this one https://t.co/OPh0QV9jeO
— David Adler (@_dadler) September 10, 2020
48.8公分有多誇張?本壘板的標準寬度也才43.2公分(17英吋),所以這一球橫越本壘板綽綽有餘。
以下是日本媒體的報導,時速154公里的二縫線速球,平行移動的距離竟然將近50公分?真的不合常理:
後來達比修在自己的Twitter也轉貼這段影片,雖然他沒有證實這就是「噴射球(シュート)」,但機率頗高。參考台灣棒球維基館的定義:
日:シュート、Shuuto,日本人基本上將美國人的四縫線快速球中的內移快速球(Running Fastball) 及二縫線快速球中的內竄快速球(Tailing Fastball),都簡化成同一種球種,因為只單從球路軌跡就是往內角跑,不去用慢動作看根本無法看出是四縫線旋轉還是二縫線旋轉。
中文翻譯:至於國內之翻譯則多使用噴射球、內飄球,亦有直接稱其日文發音為『咻抖球』,目前尚無統一的譯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