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體育課程,或是教室裡的常態課程,最終目的都是希望藉由過程讓學生有所收穫,進而內化、成長。體育課程一直以來給大家的想像,就是在課程當中藉由原本陌生的身體活動有所成長,甚至從原本個人動作練習,發展出團體配合,進而模擬團體生活中的相處模式。
阿耕的運動生涯一直和「頂尖運動員」沾不上邊,但非常幸運一直以來都可以和頂尖運動員互動、學習,從台灣各領域頂尖運動員到世界冠軍等級的海外選手,藉由和他們的互動也發現到在他們身上的特質,而在前陣子剛結束的「鐵人三項潛力國家隊移地訓練」,與幾位台灣優秀教練的互動、討論之下,阿耕發現了這些頂尖運動員,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因為「競技運動」為媒介,進而產生思考,然後昇華、內化成為成長路上的重要利器!
就讓「頂尖運動員」幫我們上一堂「教育通識課」
當然在整個主題開始前,我們首先要定義「頂尖運動員」,多數人認知「頂尖」,會直接用運動場上的表現來認定,然而運動表現其實只是成為「頂尖運動員」需要具備的能力之一,因為在競技運動中,決定賽場表現其中很大的因素是「先天條件」。擁有優異的運動表現,並不一定能夠在賽場上活得夠久,也不一定真能夠在領域當中有一片天!

無論是奧運這樣的大型賽會或在各種職業賽場,甚至到了業餘運動場,總會都會有表現非常突出的選手,但多數是曇花一現。真正的頂尖,應該是能夠在領域當中不斷面對挑戰,高峰時不急躁,面臨低潮又能再起,甚至當離開選手領域,也能順利轉換跑道。
(很多球迷認為中華職棒的選手就差人一等,但每個舞台都有它的困難之處,能夠在一個舞台堅持下去,且全力以赴的選手,阿耕都認為具備了「頂尖運動員特質」)
頂尖運動員的目標設定
我們從不少運動選手的自傳或訪談當中,都可以發現到的共通點就是「目標設定」,目標的設定可以提供明確方向,甚至讓自己在努力過程中遇到低潮,不會因此一蹶不振。但目標設定不能過於天馬行空,那可能會讓隨時放棄都顯得合情合理。
頂尖運動員設定目標的案例可以看看大谷翔平,在高中一年級就以「曼陀羅九宮格」設定了八球團第一指名的目標,更把九宮格加以細分,其中除了球場技能、體能面向的分項能力,也包含了「運氣」、「人際關係」以及「心理層面」等內容。阿耕過去在幾次講座,都會藉由這張表格和年輕運動員分享,即便朝著目標前進的大谷翔平,最後沒有成為職棒選手,憑藉這樣的規劃,他在成長過程中那些取得的潛在能力,想必也能在各領域有優異表現。

目標設定無論是在運動訓練、學習新事物,甚至是新創事業,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不僅大谷翔平,目前你所看到絕大多數的頂尖運動員,都幫自己設定了目標,或許有一個遠大的終極目標,但每個階段的小目標,不會太困難,卻又不會遙遠到無法觸及,才是推使向前的重要關鍵!
從訓練週期到學校學期規劃
大家多少都有聽過週期化訓練,基本上就是當有了目標賽事後,在距離目標賽事較遠時,以較高訓練量搭配基礎的訓練內容打底,隨著比賽的接近逐漸把訓練內容及比重,調整到賽事所需的狀態,當賽事結束,將緊繃身、心理放鬆調適後,再進行下一個週期。

不知道在這樣的敘述之後,大家有沒有發現訓練週期的安排,跟學校「期中、期末考」或是「段考」的安排很像呢?距離考試比較遠的時候,上課內容或許可以安排比較廣泛、多元並有趣的內容,越是接近考試,就越是針對考試的內容做加強,當大考結束來個放鬆的一週,再回到學習軌道上。
而不僅僅是單一目標賽事與一個學期的節奏類似,我們的教育制度在學程上以「六年小學」、「三年國中」、「三年高中」、「四年大學」的方式規劃,也和運動員有U19/U23/成年菁英選手的分級類似,進到成年之後每四年一個週期的奧運節奏,也正是讓選手能夠在不同層級之間循序漸進的手段,無論是在生理條件上的區隔,或是在心理成熟度上的養成,都讓選手不會操之過急!

即便每個運動項目的「黃金年齡」不盡相同,但你可以隨意在Google搜尋任何一個運動項目的「Long-Term Athlete Development」,都可以發現到和「學制」概念很接近的模組圖。藉由不管是週期或是學期的概念,你都可以了解到,想在一件事物上成長,你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塞入大量、高強度的內容,無論是學科課程或是運動訓練都一樣。
每個人都有這麼做 但頂尖運動員有「用心在做」
前面所說的「目標設定」或是「週期規劃」,你可能會認為如今不是大家都這樣在做嗎?頂尖運動員最大的差異,就是有自主意識的「用心在做」。同樣的訓練動作、環節,當你有意識、主動的在規劃、執行,思考著每一個訓練環節對自己最終表現的影響時,是完全不同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