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2020/09/17

時速149公里的指叉球?山本由伸讓日媒驚呼「比想像中厲害十倍」的「極速指叉」

「這種球誰打得到?」「他是人類嗎?」歐力士新生代強投山本由伸前天投了什麼球,竟連日本網路媒體都大呼「比想像中還厲害十倍」?

作者:張尤金

歐力士新生代強投山本由伸,本週三(9月15日)對樂天再投出一場好球。先發8局失1分(用球數112球),面對29名打者只被打出3支安打(包含1支全壘打,也是整場比賽他唯一的失分),投出9次三振、2次四壞,漂亮拿下本季第5勝(另3敗)。

在這場比賽之後,山本的防禦率再下降到2.84,高居洋聯第一。今天速球狀況佳,均速153公里,不過日本媒體與網友的焦點都放在他那顆時速高達149公里的快速指叉球,被媒體形容為「異次元的投球」。影片如下:

請繼續往下閱讀

2局上半,山本先挨淺村榮斗一發陽春砲,接下來對島內宏明、田中和基連飆兩次三振。其中在面對田中,球數兩好球沒有壞球,山本就用這一球讓打者揮空三振。日媒形容球出手時「乍看球路軌跡及球速與速球無異,出棒後才發現是恐怖的指叉球」。

快速指叉球的英文是"Split-Finger Fastball"或"Splitter"。這是山本的握法:

請繼續往下閱讀

打者揮空三振後悻悻然的表情:

請繼續往下閱讀

看看這一球的進壘點及捕手接球的位置,與打者的球棒差了老大一截:

過去山本時速138公里的快速指叉球,也就是我們一般認知那種急速下墜的指叉系球種。但上面這一球出手後產生往左打者外角的橫向位移。當然,在球速等同於一般速球、打者當速球打的情況下,球路位移幅度不必太大,就能讓打者吃鱉了。

日本網路媒體的新聞標題形容這一球「比想像中還厲害十倍」,有網友貼文形容是「鬼」:

其他日本網友及PTT鄉民留言還包括:

「這一球會掉下去嗎?」

「這種球誰打得到?」

「這是什麼鬼」

「他是人類嗎」

「這要怎麼打啦」

「幅度很小,感覺就是有尾勁的直球,但那幅度配上速度就打不到」

日本近年來以「高速變化球」統稱這類型的球路,就如前述,因為球速比許多其他投手的速球還快,因此變化幅度不用大,就能產生相當程度的效果。事實上這也不是山本第一次投這種極速指叉了,去年在世界棒球12強賽效力日本國家隊期間就投過時速145、147、149公里的快速指叉球,影片如下:

新規

 

新規

 

球極速超過155公里,加上這顆比許多投手速球還快的快速指叉球,再搭配球速只有120公里出頭的「宜野座曲球」,打者要怎麼打:

其實這種「高速變化球」的概念,就與這幾年在大聯盟受到矚目的「華倫滑球」(Warthen Slider)是類似的概念。這一球的命名來自前大都會投手教練Dan Warthen,當時因為「雷神」Noah Syndergaard能投出時速高達95 mph的滑球而爆紅:

下面這兩球的球速分別是93mph、92 mph:

大都會投手群包括Matt Harvey、Jenrry Mejia、Jeurys Familia、Jacob deGrom也都會投這顆球。而其概念就如Familia所言:

「用投速球的方式來投這種滑球,只要在球出手前滑動手指即可。」

也因為這顆球球速更快,變化軌跡快而小,與傳統滑球大異其趣,因此有球評及媒體認為更像卡特球(cutter)。

也許你會說山本的極速指叉與速球的球速差異不大,變化幅度又不如傳統的指叉球和快速指叉球,在速差與位移都不突出的情況下,難道能產生更好的效果?Fangraphs在2015年7月對deGrom的統計資料或許就是最好的說明:在投變種滑球前,deGrom的滑球揮空率為9%,曲球揮空率為10%;在將滑球球速提升到88-89mph之後,他的滑球揮空率提升到13%,但連帶曲球揮空率也跳升到16%。為什麼?事實上他的曲球沒有改變,但是在滑球與曲球的球速和變化幅度更加差異化之後,兩種球路的威力都連帶提升了。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