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繼續往下閱讀

『舉起手就會痛』-淺談肩夾擠症候群

不適通常發生在『手舉高到一個角度,大概是手快要與肩膀一樣高的附近』,類似的動作例如:肩推、臥推、揮拍、從上面櫃子拿東西等。大多是會在肩膀前、外側會有不適,不適感可能從初期的緊繃、卡卡的,變成刺痛、痠、無力等。

什麼是肩夾擠?

『肩夾擠』是敘述一個現象,廣義來說,只要是任何肌肉、肌腱、軟組織等在一個空間因為狹窄而產生擠壓,應該都被稱為肩夾擠。

 

請繼續往下閱讀

大多數肩夾擠的位置是在肩峰下與肱骨上之間的空間,我們稱之為肩峰下夾擠症候群(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因此,『任何構造在這個位置受到夾擠時』,例如二頭肌肌腱、滑囊、棘上肌肌腱等,都可以被稱為肩夾擠症候群,有時受傷的是單一個構造,也有可能同時多個,例如:棘上肌肌腱病變合併滑囊炎等。

 

有什麼特徵?

大多是會在肩膀前、外側會有不適,不適感可能從初期的緊繃、卡卡的,變成刺痛、痠、無力等。不適通常發生在『手舉高到一個角度,大概是手快要與肩膀一樣高的附近』,類似的動作例如:肩推、臥推、揮拍、從上面櫃子拿東西等。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造成的原因?

簡單來說,『任何會造成肩峰下空間變小的原因』,例如:

  • 軟組織過於緊繃
  • 不理想動作控制(該用的肌肉裝死、不該出力的很嗨)
  • 代償其他關節的活動度
  • 先天結構異常

前三者較為常見,依序舉例:

1. 軟組織過於緊繃(以胸大肌過於緊繃為例)

現代人大多久坐、駝背,皆會導致胸肌過於緊繃,而胸大肌直接連接在肱骨上。當手臂上舉過程中,胸肌張力過高,會讓關節移動的軌跡偏向那條緊繃的肌肉,而改變後的軌跡可能容易造成夾擠,單一次沒關係,但日積月累下軟組織可能就被壓壞了

請繼續往下閱讀

 

 

2. 不理想動作控制(上斜方肌提早及過度出力為例)

動作控制跟發力的順序,可以想像成一個合唱團,每個成員在不同的時間點唱出不同音量,而手往上舉這個過程,『同樣也是各個肌肉在不同時間點出不同程度的力』,才能讓動作看起來流暢且不費力。

 

上斜方肌多在手臂超過肩膀的高度時才會出較多力,但若在剛抬起時就出很多力(聳肩),同樣會讓關節移動軌跡改變,造成夾擠。當超過肩膀高度,也需要適度的穩定肌群例如下斜方肌、前鋸肌的活化,才能讓上斜方肌在較多的出力下,仍然維持肩峰下有足夠的空間。

 

可以想像成,-20 ~ +20 這個區間,才不會造成夾擠

 

如果只有上斜方肌活化 (+40) 但其他肌肉沒有足夠拮抗或穩定(-10):

+40 + (-10) = +30

 

但如果動作控制是理想的,可能是:

+40 + (-30) = +10

 

 

3. 代償其他關節的活動度

手要能舉到貼齊耳朵、180度這樣的角度,其實是由許多關節一起參與的,包括:胸椎、鎖骨、肩胛骨、肩關節本身。當其中一個部位能貢獻的角度比較少,其他部位就需要『過度伸展、活動』來彌補,來同樣達成180度。但是每個部位能負擔的最大角度有限,若超過就會導致過勞或受傷,長久下來也會出事。(過頭蹲即常用來評估各關節的活動度)

 

簡單來說就是:


A+B+C+D+E = 180;如果 B、C、D角度過小,A、B就要硬凹出大的角度

 

 

能自己檢查嗎?

詳細的動作測試、評估還是需交由醫療專業人員,這邊提供一個簡易的測試是,先將手心朝下及內轉(左手的話,大拇指順時針轉到底;右手的話,大拇指逆時針轉到底),接著把往前舉到最高,看在這段過程中是否有疼痛。

 

 

怎麼治療跟處理?

根據上述的不同成因,會有相對應的處理方式,需針對症狀去處理,同時找到主要原因來根治,以下圖為例,處理及治療方式會由不同專業人員(物理治療師、醫師、運動防護師等)共同參與。

 

最後提醒『專業分工的重要性』:

教練如果在學生已經有『疼痛、不適』等反應,務必轉介給醫療人員,現今有很多課程有標明『動作控制、矯正』訓練等等,但如果沒有醫療背景,直接嘗試解決學生的問題,是非常危險的。

 

 

 

 

『希望透過所學,將運動醫學、運動科學、運動訓練等知識,用最簡單的語言分享給需要的人』

--陳曉謙 物理治療師/肌力與體能訓練師

Facebook 粉絲專頁IGYoutube部落格

請繼續往下閱讀

訂閱運動視界電子報

訂閱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