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地理學者考證,合歡尖山是數百萬年前,台灣冰河時期的冰斗峰之一。而從山腳下遠望如金字塔般角椎的外型,是因為其南北面在當時受多個相鄰的冰斗朝不同方向挖削所致,因形狀像牛角一般,所以又稱做「角峰」。

合歡尖山的登山口(南面)其實應該是在合歡山莊的後方,不過因為我們是在下石門山後,想說順路撿一座,所以才改從步道的出口(北面)起登。後來看其他山友分享才知道,若從登山口進,山勢不僅較為陡峭,部分路段甚至還需要攀繩而上,儘管全程不長,但對比難度一定更高,所以大家如果也有意體驗這「順路撿到」的安排,可要記得,從「步道出口」起登才是明智之選喔。
由於北面的步道出口是新建的階梯式木棧道,沿途還設有扶手,這也是為什麼會說相對比登山口起登容易的原因。只是,無論從哪個方向進,想像一下金字塔就可以知道,兩邊陡度應該都是差不多的,只差在好走跟不好走。高海拔與階梯的加乘效應,不只爬沒兩步就氣喘吁吁,從上往下看的驚悚程度,稍微懼高的或膝蓋不好的,其「抖」度也是不在話下,所以別小看合歡尖山好像小小的,路線也不長,體力如果不是太好的,還是務必量力而為啊。

至於登頂後可以看到什麼呢?小小腹地卻擁有 360 度環繞視野的合歡尖山,可以遠眺周圍合歡主峰、合歡東峰、奇萊北峰、中央尖山等壯闊山景,不過也因為腹地小,所以相對不適合久留,於是趕在天氣變化前,一行人拍照留念並稍作補給休息後,即原路回到步道出口,而第一天的行程,也在此畫下句點。

隔天清晨五點,第二天的重頭戲,正式登場。
有別於前兩次的奇萊南華,這次因為選擇入住民宿的關係,完全就是吃飽睡好精神好(笑)雖然有些懶散地拖到五點才從民宿出發,扼腕地錯過了日出時間,但就在前往小風口的路上,竟遇上難得的雲瀑美景,也算是個意外的收穫。
什麼是雲瀑呢?一般來說,雲瀑通常發生在鋒面前緣、天氣劇烈變化,或山區氣流不穩定的時候,當山頂與山谷之間的旺盛對流,使雲霧從上往下竄流,就會形成雲瀑。
▲ 前往小風口的路上,巧遇雲瀑美景

開爬之前先簡單說明一下:從登山口到合歡北峰三角點,路程約 2.2 公里,單攻往返大概只需要 2-3 小時;若緊接著再往前推進到合歡西峰三角點,就得再走上 4.5 公里。也就是說,想要一次入手合歡北峰、合歡西峰,單程全長是 6.7 公里,來回總計就是 13.4 公里,一般平均大概會需要花上至少 12 個小時的時間。
親民百岳也得先苦後甘!原來這就是「人山」人海—合歡北峰
海拔 3,422 公尺的合歡北峰,百岳編號第 34 座,山頂立有編號 1451 的二等三角點,是合歡群峰中的最高峰,亦是十崇之一,也是前往西峰路上的必經之地,因此如果體力夠好,爬一趟就可以一次收集兩座百岳。

合歡北峰附近稜線寬廣,擁有無敵的展望視野,全山以灌木叢交雜連綿的箭竹草坡,漫步其中讓人宛如置身在阿爾卑斯山的草原,很是夢幻。而除了前一公里坡度較為陡峭以外,後段基本上都是緩坡,因此每逢假日幾乎可見滿山的登山客,特別若遇到五、六月份紅毛杜鵑盛開的季節,更是不乏排隊攀登、排隊拍照的場景,可以說是台灣相當熱門的登山路線之一。

撐過讓人想哭的前一公里,視野也愈來愈開闊,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不時還可以欣賞到在山谷間翻滾流動的雲海。看著隨手隨拍即是如明信片般的美景,前面哭坡的慘烈瞬間一掃而空。總是要嚐點苦頭,才可以有甜美的收穫,爬山是如此,跑步亦是,而人生,我想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