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運動家的忠實粉絲,或是一個棒球迷,相信你一定看過「魔球」《 Moneyball》這部Brad Pitt在2011年出演的電影。 他在電影中飾演前運動家總經理Billy Beane,也就是現在球隊的副總裁。
這部電影以2003年Michael Lewis所著《 Moneyball》為基礎,描寫運動家隊在2002賽季的種種經歷。賽季初他們失去了一些大牌球員,包括台灣球迷因王建民而熟知,當年洋基號稱「早餐店打線」中的Jason Giambi,以及Johnny Damon和Jason Isringhausen等人。Beane當時的任務是重建一支在2001賽季拿下102場勝利,卻在季後賽敗給洋基的球隊。
加上奧克蘭運動家向來沒有太多資金與預算,讓重建過程看似遙遙無期,但在Peter Brand的幫助下,儘管經常與Art Howe產生爭執(主要是有關於錢),以及隊上幾乎沒有球星,運動家仍以103勝拿下美聯西區冠軍,甚至還創下20連勝的紀錄(電影將這段過程描述的相當精采)。
這就是好萊塢所描述的「魔球」故事,這部電影的確大部分與事實相符,但還是有些地方出了些差錯,無論是省略重要訊息沒提或是加入一些額外效果(畢竟這是電影,對吧!)以下是這部電影中的一些與事實出入或忽略的小細節,例如Peter Brand其實沒有那麼自私跋扈,只是電影總需要一個反派襯托主角。
Jonah Hill飾演的角色是在1999年,而不是2002年加入奧克蘭運動家。
電影中Jonah Hill飾演的角色叫做Peter Brand,但其實他名字是Paul DePodesta,「魔球」說他是2002年加入運動家團隊,但他事實上早在1999年就進入運動家體系。而且他是從哈佛大學畢業,而不是電影裡所說的耶魯大學,儘管這兩所學校都是相當知名的學校。
事實上他本人也絕非如電影中的形象般不太會運動,他在哈佛踢過足球,也對自己非常有自信。他不希望電影中提到自己的本名,但仍很喜歡飾演他的Jonah Hill。他在2004年離開運動家前往洛杉磯道奇,現在則任職於美式足球克里夫蘭布朗隊。
Jeremy Giambi在2002賽季本來就在運動家
主角Billy Beane討論要追隨的球員時,提到想找Jason Giambi的弟弟Jeremy Giambi來取代他,但事實上這對兄弟檔曾同時在運動家隊中,他也是親眼見證2001年輸給洋基的球員之一。
另外該場景中提到Scott Hatteberg和David Justice的過程也與事實有所出入:Beane和Ron Washington從未於聖誕節當天去Hatteberg家找他加盟,一切都是通過電話就完成招募;而Justice在電影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在俱樂部花一美元買蘇打汽水也從未發生過。
Carlos Pena的交易過程與電影中並不相符
Carlos Pena的確是為了讓Scott Hatteberg在一壘有更多發揮空間而被交易,在電影中他在五月下旬被交易走,但現實中他是先被下放到小聯盟中,直到7月份才被交易至底特律老虎隊。
Billy Beane從未解僱運動家的球探Grady Fuson
在電影中Billy Beane解雇球探Grady Fuson,沒錯,Fuson的確是在2002年離開運動家,但其實是為了在德州遊騎兵取得更好的工作,其實不久之後他又離開遊騎兵,重新回到運動家當Beane的特別助理。
「魔球」並沒有提到運動家當年陣中有著美聯MVP及賽揚獎得主
電影專注於Billy Beane以及那些不曾被期待成為明星的球員們,因此並沒有演到當年運動家陣中擁有美聯MVP得主Miguel Tejada,以及拿下賽揚獎的Barry Zito。
Tejada當年162場全勤出賽,繳出34轟以及0.308打擊率,Zito則以2.75ERA、182次三振拿下23勝5敗,229.1局中僅投出78次保送,擊敗紅襪的Pedro Martínez奪下賽揚獎殊榮。
儘管有上述這些不夠完美的地方,但「魔球」這部電影大部分內容都正確無誤,與歷史相符,奧克蘭運動家的老總Steve Vucinich曾在電影上映時向星報《The Star》證實這點。
大艦巨砲主義萬歲!
所以那個「這才是輸球的聲音」是真有其事喔?!
辰海
我也對那幕很有印象! 但撰稿的時候稍微查了一下,沒查到證據說他到底是不是真的有說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