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肘內側韌帶損傷後該怎麼復健?
手肘韌帶受傷之後的分期復健訓練:
第一期:損傷發炎初期 (有疼痛,韌帶測試:疼痛且鬆弛)
→ 手肘固定或者儘量減少活動,肩關節旋轉肌群與肩胛運動
備註: 研究發現,當進行shoulder ER訓練時,infra的發力占10%,middle deltoid: 40%,posterior deltoid: 70%,infraspinatus發力占比最高的訓練阻力是小於40% of maximal effort,由此可知,當要訓練rotator cuff時,選擇低阻力訓練的效益是比較好的,提升阻力只是讓其他代償肌肉用更多力量而已,其實,訓練到的都是代償肌肉。
第二期:生長修復期(無疼痛,韌帶測試:輕微疼痛無鬆弛)
→ 屈腕肌與屈指肌等長與向心訓練,加上中等(neutral)肌肉長度下進行離心訓練
第三期:不穩定愈合期(無疼痛,韌帶測試:無痛且無鬆弛)
→ 屈腕肌離心訓練,離心控制的長度需達到最大程度
→ 在elbow valgus姿勢且屈腕肌拉到最長的情況下,進行屈腕肌的向心收縮
備註:flexor carpi ulnaris and flexor digitorum superficialis都剛好覆蓋在UCL的上面,因此這些肌肉的訓練(isotonic and stabilization activity)都可以幫助投擲運動員內側關節的穩定度。可以用小重量來訓練,也可以使用彈力帶,更進階一點的話,也可以進行一些ballistic type exercise,例如rapid ball dribbling也是一個好方式。
第四期:預備返回球場
→ 在elbow valgus stress的狀態下,進行漸進的投球訓練,調整全身的動力連結
這篇已經是這系列文章的最後一篇了,希望對手肘韌帶損傷的選手有點幫助,其實,手肘內側韌帶損傷幾乎是所有棒球選手多多少少都會遭遇到的問題,不過嚴重程度當然會根據守備位置不同,還有,本身的頭球技巧與肌力體能狀態會有相關,很多從青少棒開始的選手,在球員生涯裡面都需要學會對抗或者與這個疾病和平共存,這裡提供一些平時保養預防的方法,還有傷後復健的方式,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不過,還是不要受傷最好。如果還沒看過前面文章的可以參考下列:
相關文章:
參考資料:“Rehabilitation of the Elbow Following Sports Injury.” January 2010, Clinics in sports medicine 29(1):33-60